未来五年全国中小学校都会缺教师
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缺口将达到2.8万人!北京十三五教育规划中出现的这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这不仅是北京的问题。未来5年,全国中小学校都会缺教师。
客观而言,我国基本告别了师资严重短缺,逐步解决了民办教师老大难问题。为什么还会出现教师如此短缺的局面?
具体来看,从1958年到1999年末期,我国教师短缺纯粹是数量上的。而现在教师的短缺,包括北京在内的教师短缺,大多是结构性短缺。未来5年,全国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缺乏分为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绝对短缺,是数量上的。教育发达地区的师资相对饱和,尤其是第一梯队的优质教育校,是不会遇到教师数量严重短缺现象的。教师数量短缺主要矛盾在农村地区。随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有效实施,未来关于编制的矛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新的中考招生模式和高校招生模式一旦开始循环,各个学科的教师也会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笔者根据中高考改革的方案,大致预测一些学科教师的短缺:
一、缺语文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语文教师。根据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文言文修养,熟悉民俗、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教师会很缺。
二、缺物理教师。由于高考招生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考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但大学专业是有文理的,大多数理工类专业都会要求学生选考物理。短时间内,缺物理教师会成为中学普遍的现象。
三、缺英语教师。英语科目考试逐步退出统一高考,由选拔性考试向水平考试过渡,实行一年多考。按说,英语教师不会出现短缺。但英语口语计入总分,会导致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具备英语口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急缺。
四、缺艺体教师。由于新的高校招生要求一定权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级各类学校,尤其农村地区的艺体教师处于奇缺状态。
未来五年小学课程会不会中学化
新高考来了,中考也改革了,客观上分析,高考这个最大的矛盾得到适度的缓解。那么,教育矛盾的峰值转移到哪里了?
中国教育改革最具有骨牌效应。高考这个指挥棒一动,初中和小学立即发生位移。笔者分析,应试教育的矛盾可能会向小学转移。
也就是说,应试教育困境不是教育部门所担心的幼儿园小学化,而是小学课程中学化。现在很难精准分析小学课程中学化所波及的范围,但从中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作为基础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会承担学生综合素养核心阶段的培养任务。
中国应试教育最明显的功利性是,考什么学什么。无疑,高考、中考考试科目才是最核心的课程。尤其是选考科目。由于中高考科目的选考性质,会导致选考科目大幅度提前,甚至提前到小学阶段,未来,在小学会不会出现分文理的倾向?笔者这种担心并非危言耸听。
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到初中才成为课程,而选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目前,涉及自然科学的学科在小学一般是自然课或科技课,没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未来5年之内,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知识,极有可能会通过小学的自然课或科技课,把初中阶段知识提前加码到小学阶段。
笔者此言不是空穴来风。某地一示范高中的物理教师,正在做一项课题,即把中学物理科目的相关知识,尝试在小学阶段传授,因为这所示范高中有一所附小,他的教改实验基本不用跨校进行。该地区教育格局以学区、集团、集群为主,这意味一个教育群内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贯通并不是难题。以前物理、化学、生物课在小学开设,是尝试性的,但新的中高考选考方案实施后,这些课程会不会大面积进入小学?
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