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推行“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走无锡工艺特色育人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8日   06 版)

    第二届江苏留学生“丝路青年行”陶艺制作体验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陶都宜兴,前身系创立于1958年的陶都工业大学。学院因陶而生、因陶而兴,“陶文化”是学院的文化母体,由“陶文化”提炼升华的“陶精神”——“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是校园精神的核心。学院依托陶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行“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以陶文化熏陶人,以陶精神激励人,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初步形成了融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职业精神为一体的具有无锡工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学院通过推行“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造性地将陶文化陶精神有机地融入校园环境、第一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教育等活动中,使陶文化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陶精神浸润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烙印。

    陶文化+校园环境。学院以“陶文化”为主线,精心打造富有陶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到有规划、有特色、有亮点。建有以大红琉璃瓦为主调的校园建筑群,以仿古龙窑为标志的陶艺实训区,以陶瓷艺术为特色的陶艺楼,以紫砂陶浮雕为背景的图书馆大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紫砂壶、紫砂雕塑、陶罐小景、紫砂门牌等陶元素,无不散发着古陶都的文化因子, 给予学生思想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行为的规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陶文化+课堂教育。学院把参观陶瓷博物馆、展览馆、陶瓷厂、陶坊等作为入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必修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宜兴陶瓷历史、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在非陶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从泥巴到国粹》、《陶瓷艺术鉴赏》等传统文化鉴赏类的公共选修课,普及陶瓷知识,提高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艺术修养;将举办陶艺专业毕业生作品展纳入教学计划,通过毕业设计展示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营造以陶育人的氛围,让全院学生感受陶瓷艺术和陶文化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

    陶文化+“第二课堂”。学院依托“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陶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各类陶艺创作比赛,上至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评比,下至院级活动,例如“魅力陶文化、创意梦青春”陶创杯艺术品设计大赛、“弘扬五四精神、共绘青春梦想”盘艺绘制大赛等,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意,展示学生的技艺水平;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作陶文化相关讲座,近年来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中国陶艺大师邱玉林、李守才、徐达明、吴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李昌鸿,知名教授孙建君、徐艺乙、胡平、张燕、徐诚一等30多位专家教授来校就传统工艺、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陶文化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充分利用宜兴地方资源,建立陶文化教育基地——陶瓷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特色陶坊等,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陶这一“土与火的艺术”,充分领略陶瓷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同时发挥陶艺社团“乐陶社”的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

    陶文化+特色活动。学院利用各种平台进行陶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和文化。近年来学院承办了全国陶艺教育论坛、教育部第四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校长联席会议参观交流活动、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2015年会邀请展暨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活动、重构紫砂——江苏省首届当代紫砂雕塑展、第二届江苏留学生“丝路青年行”陶艺制作体验等活动,共同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与薪火技艺的传播。同时学院与宜兴社区携手举办“陶文化之旅”活动,与宜兴西渚小学、东方明珠幼儿园举办“走进无锡工艺、体验艺术人生”等陶文化感知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宜兴的陶文化和传统工艺。

    陶文化+社会实践。学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用自己的眼睛去探寻陶文化,领悟陶精神。近三年学院相继开展了“天宝物华五色土、搏土成金人称慕——宜兴手工紫砂泥炼制工艺的调查与研究”、“工艺寻找工艺——探寻陶瓷‘五朵金花’”、“文脉宜兴——寻觅宜兴陶文化起源”、“文化之源——传统文化传承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从对陶文化的认识、实践和感悟中感受到陶文化古老而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同时,鼓励和提倡学生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弘扬陶文化主旋律,传播爱心正能量。学院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校内外协同共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目前我院与宜兴市陶瓷博物馆、宜兴市文化馆、宜兴西渚小学、“奇奇农疗”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10多个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在服务地方社区文化事业的同时,更是增强了实践育人的社会功效。

    陶文化+志愿服务。学院坚持“以德为先,重在践行”的理念,将德育工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将陶文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开展“益路博爱”志愿服务活动,在传承和弘扬陶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院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院与丹阳市好孩子幼儿园共建陶艺培训基地,定期开展陶艺培训活动,在孩子小小的内心中播撒下陶文化的种子;在“爱在远方,筑梦大别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将陶艺制作搬上了大别山的支教课堂,让远在山区的孩子认识和了解宜兴特有的紫砂文化;学院师生们还以“七彩课堂”爱心艺术辅导、“携手紫砂情,共绘成长梦”、“陶醉梦想手拉手,爱心助学1+1”、“爱心拥抱折翼天使”——关爱特殊儿童、“关爱心灵的阳光”助残行动、“雕塑童年”等志愿活动让陶文化走近孩子,走进课堂,启发文化的意趣,涵养艺术的心性。目前,参加“益路博爱”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我院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团干培训的必修实践课程,成为我院青年学生热心参与的校园新时尚。

    陶文化+“大学生创梦广场”。学院以“大学生创梦广场”为载体,将陶文化内涵精髓——“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陶精神熔铸在创业活动的开展中、作品的设计制作中、团队的团结协作中,培育工匠精神。“大学生创梦广场”是在非毕业生中开展的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全民创业”活动,涵盖了学院所有院系和专业。2016年学院组建了108个“创梦团队”,在136名“创梦指导师”(专业教师)的指导下,698名“创梦实践者”(学生)精心制作了3000余件“创梦作品”,并借助线上线下展销一体的平台,实现价值转化。例如现场销售活动中,陶瓷专业学生夏禹所在的“紫玉金砂”团队,一天卖出50多把紫砂壶,足足有6000多元收入。陶瓷制造工艺专业曹忠彪的彩釉杯碟,两天营业额12000多元。学院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梦广场”这一项目,将学生的作业与作品(产品)相结合,创意与创新相结合,有意识地把创意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和创业的动力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这些“创梦作品”展示了专业特色,实现了跨界融合,凸显了技艺匠心,催生了创业萌芽。无论从方案的制定、项目的选择、创意的策划到作品的设计及制作,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的完善,无不蕴含着陶精神的特质,体现和践行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多年来,学院积极探索和推行“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将陶文化、陶精神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院环境、教学、活动的面,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地融合、浸润和感化,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院陶文化相关课题《基于行为目标导向的“一二三课堂”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陶文化,孕育学生成才的精神内核》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在陶文化的熏陶下,学院走出了吴元新、徐安碧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邱玉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领军人才, 赢得了业界广泛认可。

    着眼未来,学院将本着“一巩固、二提升、三深化”的思路,继续依托陶都地方文化,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与涵养人文精神相结合,与培养职业道德相结合,与培育工匠精神相结合,使之成为学院常态化、品牌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积极探索陶文化新媒体传播方式,推动陶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扩大覆盖面,深化融合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陶文化成为无锡工艺学子独有的文化蕴藉;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梦广场”、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双创”教育大讲堂、特色社会实践、“益路博爱”志愿服务等各项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陶精神,提升校园精神的凝聚力,使陶精神成为无锡工艺学子独有的精神气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8日 06 版)

“那一刻,我们只想着救人”
湖大时任党委书记:对解聘两副教授无法理解
走无锡工艺特色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