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评

保持不被个案所摇摆的信任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1日   09 版)

    近来很多官微都转发了这样一条新闻——《感动!如果监控没拍下,你不会知道医护们有多拼!》。这是山东省栖霞市人民医院住院部6楼监控拍下的一幕:一名市民突发脑出血,心内二科护士王亚萍及现场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最终挽救他的生命。

    看着监控视频中护士一直不停地在按压病人胸口,抬上急救车后,还跪在车上不停按压,那个跪地不停按压的背影,还有在场其他医护人员的奔走抢救,让人看到了医务人员在生命面前分秒必争的职业本能。

    跟一个医生朋友聊起这事,他对舆论的反应有点惊讶,说这件事其实很平常,如此场景在医院急救室很常见,急速奔跑的脚步、焦急的神情、争分夺秒的节奏,是很多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只不过外人一般很少看到,才会被偶然拍下的视频深深触动。他说,其实没什么,救死扶伤,与死神赛跑,这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和本能,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无须太高的赞美。

    他说的另一句话很让人深思:并不希望人们对医生有多高的赞美,把医生捧成“天使”,而是能更多地理解医生的工作状态。他不敢享受这些能彰显医生品质的“正能量新闻”下面对医生们毫无保留的赞美。捧得越高他越觉得不安,因为他知道,这些赞美是靠不住的,网民情绪很容易摇摆。今天看到这条有关医生的正面信息,人们会用世界上最美的词来形容医生,可有一天媒体报道了一条对医生不利的新闻,就会看到人们用最恶毒的词去咒骂医生,仿佛医生成了世界上最邪恶的群体。

    很多医生都表达过同感,特别害怕媒体对他们高调的赞美,经历过山车式舆论的他们知道舆论的无情。他们厌恶了这种舆论摇摆。他们并不需要那些把他们形容为天使的道德高帽,但他们也拒绝在个案中被污名化和妖魔化,厌恶因为一些个案就把医生说得一无是处。

    特别能够理解医生们拒绝高调赞美的焦虑,坐惯了舆论过山车后,对高调赞美有了本能的恐惧——对于情绪化的舆论来说,赞美多有高调,恶评就会多狠毒,高调赞美之后必有恶毒评价。作为媒体人,也经常在这“舆论过山车”忽上忽下,考验着心理的承受力。警察、城管、教师,哪个没有这样的焦虑?做了再多的好事,戴了无数“最美”“最帅”的高帽,一条负面新闻就能把所有努力打得稀里哗啦,翻脸速度比翻什么都快,哪还会记得昨天曾经那么温情脉脉地叫你天使、叫你园丁、叫你卫士、叫你“社会的良心”?

    医生群体尤其能感受到舆论过山车的可怕。当发生一起患者被侵权的事件后,舆论会高举道德大棒,把医生当成敌人,一边倒地站到患者那一边,严词谴责医德的堕落和医风的败坏。而过段时间发生一起医生被伤害被羞辱的事件后,舆论又会站到同情医生的那一边,谴责患者的蛮横、偏执和极端。医患关系的舆论风向,就随着这些极端的个案,不断发生着周而复始的情绪化摇摆:患者被伤害了,就同情患者谴责医生;医生被伤害了,就批评患者同情医生。这样的舆论摇摆中,带来的不是宽容与和解,不是理性的反思,而是不断强化的敌意和冲突。医生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患者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受害者”意识中都会对对方充满防范和敌意,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医患关系在摇摆中自然不断恶化。

    人们需要摆脱这种过山车式的情绪化,而应该对医生保持一种不被个案所摇摆的信任。这种信任基于这样一些判断: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医生比你了解你的病情,医生掌握着专业知识,你只能毫无保留地信任医生。保持这种不被个案所摇摆的信任,保持对这个职业群体的尊重,看到保持着职业精神的大多数,无须捧到天上,更不能踩到地下,医患关系的困境也许才能找到突破口。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1日 09 版)

大山女孩会唱歌
保持不被个案所摇摆的信任
一周暖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