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以后,之前对装修毫无概念的我,猝然投入到装修大战中。毫不夸张地说,那几个月是继为高考所准备的三年高中之后,个人知识量提升的第二个高峰。
“设计失误”“装修材料被坑”“黑公司抬价”,这些关键词很快出现在我对装修功课的预习中。既然自诩为文化人,自然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于是,早在房子还没完成过户时,我就一口气买了七八本装修指导书,还津津有味地看起了当时最流行的一档家装真人秀节目。
这是一场个人审美能力的大跃进。所谓日系、北欧风、现代风、东南亚风、民族风,各种装修风格下的案例照片狂轰滥炸而来。公众号里很多文章都标榜自己是“深度好文”,还提醒你“多图预警”,但最后结果总是被诱导着点开内容。看了那么多案例,好像我在一夜间也成了设计大师。
互联网的意义不止于指南,还在于如何推销产品,向业主述说一个美丽的故事。装修App的加入让这场混战变得更加激烈。在圈里著名的“×巴兔”的召唤下,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线下讲座,讲座者以那种“别人不会跟你说”的语气教导听众,电线应该买多粗的,怎么避免油工偷工减料,听完好像自己也能写一篇揭黑报道了。然后,重点是提醒你通过他们的平台寻找装修公司,还赠送免费的监理服务,听起来互联网真的改变了家装业。
我遵从攻略,陆陆续续请了五六家装修公司上门量房,他们都给出了简单的设计方案。比对各家方案后,我选择了看上去最满意也最正规的一家,签下合同,并很快步入施工阶段。但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就跟互联网没有多大关系了。
比如,互联网会告诉你电线应该怎么铺,水管应该怎么走,却不会告诉你如何规避各种莫名其妙的后期加价。由于装修是由各个工种协力完成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工人都来自装修公司,所以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修的成败。比如,我咨询了几次中央空调商家供电口在室内还是室外,他们只是给了一个不太肯定的答案——结果,按照他们的方案铺好电线后,才告诉我搞错了,重新安排走线又多花了我近千元人民币。
网上有各种美好的设计,当我们想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时,却时刻遭遇障碍。比如,施工队长告诉你这个设想没法实现,那个设想成本太高,或者仅仅因为这个方案“我不喜欢”!直让我怀疑这房子到底是给谁住的!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一些展示中看到喜欢的黑框玻璃幕墙,但是跑遍了家装城,包括在一个尘土飞扬的原材料市场,我都没能找到微信文章中那样的明亮、现代、酷炫的玻璃。最后,只能由装修队长介绍先前的合作伙伴,给装上了普普通通并无特色的玻璃,就像公司里的写字间一样。
互联网的特征在于选择自由,用户为王,你可以随时给出“好评”和“差评”,很多得了“差评”的商家会追着你、喊你上帝,希望改正错误。但是,在装修行业,这套规则一点也不适用。选择了哪家装修公司,除非遇到了实在难以继续合作下去的大问题,否则必须一条路黑到底。墙都敲了,线槽都开了,难道能说不做就不做?先期投下去的钱谁还给你?就算装修队有天大的不是,你也不能完全与其撕破脸。说白了,你是外行,对方要是给你埋个雷,你开开心心住进去后很久才发现,这时候怎么弥补损失?
装修是无法退货的商品,所以在更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服务。披着互联网的外衣,网络家装的概念在这几年被炒得风风火火,但是签完合同,交完预存款,来的还是一样的施工队长,一样的工人,就连外貌新潮的设计师给出的仍然是陈年老套的方案——我请了多家装修公司上门量房最大的好处,就是汲取每一家所提供的灵感,所以到最后房子的设计几乎是我说怎么改设计师就怎么改。
也只有在装修完后,我才发现装修业依然是互联网没能真正攻占的疆域。它仍然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作为一个门外汉,你也别对看几本书就能了解这个行业寄予太大的期望。最靠谱的办法,恐怕还是花更多的钱,请更靠谱的人,用更专业的态度做好装修。并且,我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永远别相信攻略上那些炫目的效果图会一模一样地呈现在你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