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29971亿元,同比增长6.7%,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经济增长率很鲜明地呈一根直线,数字均指向6.7%,用“平稳”刻画这一态势再恰当不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更是用了4个关键词来描述这种“平稳”,即“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确定将年经济增长定位在一个区间,即6.5%至7%。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即使第四季度经济运行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最终实现全年区间增长目标应该是胸有成竹。
6.7%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符合预期,更蕴含着一系列经济结构优化方面质的提升,也体现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一些亮点。
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三产业成拉动主力
前三季度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前三季度工业增长6.1%,进入三季度以后,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和工业生产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4%,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也连续下降。
前三季度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5%、6.1%和7.6%。三季度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4.0%和7.6%,增速分别比二季度加快0.9个和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高于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物价涨势一直保持总体温和。特别是工业品出产价格PPI降幅不断收窄,9月首次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体现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
内需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
前三季度的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同比大幅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收入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体现于居民在消费领域的支出持续增长,也意味着需求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也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以来首次低于5%。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一度出现“断崖式下跌”,但在政府连续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坚决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增长制度的限制后,到9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已连续两月出现回升,体现了政策积极效应和民间资本对经济预期开始转好。
特别是,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保持较快增长。比如,网上零售额前三季度增长26.1%;新能源汽车前三季度增长83.7%;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下,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46万家,比去年同期每天增加2000家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增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8月末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企业成本和资产负债率都是下降的;环境保护、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增速都比较快。总体上看,前三季度国内经济增长不仅符合预期,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在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绩效也打消了某些方面对今年经济下滑会不会过快的担忧。
长期的“L型”增长
但由于趋势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相互叠加,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表现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大、增长动能不足、经济运行面临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物价指数相对平稳但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消费市场基本稳定但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固定资产投资增减不一类别有轻有重、资产投机加杠杆与化解企业债务去杠杆并存、进出口贸易降速趋缓币值稳定压力大、国企经营效率不高财政税收增速趋缓、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稳就业、融资难融资贵与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等两难多难问题。早在5月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权威人士”时,权威人士对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经济增长态势作出了一个预判,即长期的“L型”增长,而不是近来有些媒体人士所言的“L型”拐点已经到来。
今年经济增长保稳的格局是最理想的运行态势。下一步仍然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政策、稳定信心、稳定良好发展预期,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稳增长格局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赢得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