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青年的创造力是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iCAN一个亿的“小目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5日   10 版)

    “我们也定个小目标:在未来几年iCAN(我能)覆盖1亿人,影响数亿人!”郁中华提出的这个大“目标”赢得了一阵掌声,因为台下的听众知道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郁中华是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他是在10月中旬落幕的“2016年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上表明这个决心的。台下是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双创教师和企业家。

    此前几个月,郁中华还是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的部门负责人,从事与青年创新创业相关的工作,是iCAN将他吸引到了引领青少年创新创业的第一线。

    iCAN大赛由北京的几所著名高校2007年发起,是一个面向全球大学生及青少年的年度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和青少年勇于创新的同时,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2010年,这个大赛成为一个国际赛事,成立了国际联盟。今年的国际iCAN大赛总决赛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个团队携带各自利用微纳机电系统技术设计的创新电子产品参赛。

    今年的中国大赛是从3月开始的,17个赛区进行了选拔赛,最终有500支参赛队伍晋级本次全国总决赛。500件参赛作品涵盖智能服务与设施、智能娱乐与运动、智能家居与装置、智能监测与管理、智能医疗与保健、智能交通与能源、智能生活与装饰、智能园艺等10个领域。2016年iCAN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也同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8支青少年代表队参加。

    “俯卧撑自动考核系统”“自动盖章机”“基于物联网的公交硬币自动清点机”“高效大容量智能停车库”“睿眼随心——渐冻人脑电辅助交互系统”……在总决赛的展示区,几百个团队的作品逐一陈列,场面颇为壮观。学生们一边忙着介绍演示自己的作品,一边忙着在答辩间隙去观摩询问他人的好玩的作品。

    看到这些充满奇思妙想,但又能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设计,经过前期繁忙筹备的郁中华享受其中:“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学校支持、政府扶持,并进行企业运作。”

    其实,促使郁中华辞去13年机关工作的,一是iCAN本身的吸引力,二是iCAN发起者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的魅力。

    2007年,因为朋友在美国遭遇的一场意外,一直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张海霞下决心回国并致力于青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回国伊始即创办了“iCAN”大赛并担任主席。

    她清楚地记得2009年在哈尔滨的比赛,举行完颁奖仪式后,一个来自普通院校的获奖学生从舞台上下来直奔到她面前,小伙子竟然眼含着泪花:“老师,自从我高考失利以后,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可是现在,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张海霞当时拍拍他的肩膀:“你可以做得更好,因为这个社会最后是靠做事取胜不是靠考试,你一定行!”这个学生毕业后果真自己创业了。

    当iCAN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为学生们展示的舞台越来越大,企业也从中挑选中意的学生和项目,张海霞感到了新的不足。

    “2010年iCAN正式成为国际赛事,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选手纷纷加入进来,在欣赏国外选手创新作品的同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巨大压力。”张海霞觉得这种压力来自德国队。2010年第一届iCAN国际赛德国队就获得大奖,此后每年都有一支来自德国的团队获得大奖。

    德国学生不仅作品出色,他们非凡的艺术设计能力也同时得到展示。看到每一个队的宣传海报都设计得十分精彩,张海霞开始以为是专门请人设计的,一问才知道全都是学生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而且都是他们从小在课堂上学习和训练的基本内容。

    “反观我国的参赛作品,从创意理念、创新方案、宣传推广等诸多方面,都与德国参赛的队伍存在差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做些什么?”张海霞不断地自问,她认为创新与创业不同,创新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因此,她认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正规创新教育课程,只有用教育的方式才能将创新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之中。

    于是,在2010年,张海霞把在北大开设的专业课改造扩展成了面向全校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教大家如何开展创新、如何管理创新、如何展示创新,而且鼓励学生挑战,她给这门课取的英文名字叫做:iCAN·PKU。

    这门课在北大非常受欢迎,2016年春季,这门课成为“超级大课”——在慕课平台上直播。现在每周3个小时,全国30个省份上百所高校数万名学生可以同时在线参与互动。

    张海霞认为,青年的创造力是改变世界的原动力,此项赛事不仅致力于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搭建合作桥梁,更期待点燃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创新的激情与信心,从而带动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已有数十个中国和海外青年创新项目通过iCAN大赛平台孵化成功,其中也诞生了不少鼓舞人心的创业故事。

    “但是我只想如何去点燃他们的梦想,而不是一味鼓励他们去创业。有梦想做事才不会急功近利,也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张海霞觉得能让学生和老师有所收获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回报。

    而郁中华身份的转变,也不是一路顺风。从机关干部到一名创业引导者,困难、困惑一直相伴左右:“有些学校不了解iCAN的价值,认为只有政府发文的比赛才支持,所以在部分学校的认知度和支持度还需要加强;有些学生很有想法,也有一定技术,但是缺乏经验,在选择解决问题上还缺乏针对性,希望有更多企业可以把需求或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们选择这些问题去参赛,这样更能提升比赛价值。”

    此外,他一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这个大赛前9年一直是公益运行,没有很好的经费来源支持。公益不是免费,只有进行商业化运作,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今年尝试转型商业化,希望获得政府和企业更多的支持,把比赛做深做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25日 10 版

科大讯飞胡郁:中国需要更多“爬山型”公司
观点
iCAN一个亿的“小目标”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