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高校社团招新后为啥遭遇退社潮

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5日   02 版)

    既然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退社,这个现象的背后显然就不是个别社团的问题,而是集体的共同倾向。

-------------------------------------------------------------

    每年开学季是学生社团集中招新的黄金时期,一些高校将之称为“百团大战”。然而,“百团大战”的热闹背后,一些社团接连出现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的尴尬局面。“退社潮”让曾有“第二象牙塔”美誉的学生社团,在高校里愈发显得底气不足。(《中国青年报》10月24日)

    纳新后遭遇大量社员流失,对一个社团的确是糟糕的消息。调查显示,98.24%大学生表示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已经退出社团。既然大多数学生选择退社,显然就不是个别社团的问题,而是集体的共同倾向。究其原因,还得从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原因说起。

    其一,是兴趣型。不同于中学时高考压力下的约束,大学新生面对上百个社团的宣讲,其潜在兴趣更容易被激发,进而能彰显各自的个性。最容易吸引新生的是兴趣主导的社团,比如书法社、文学社、象棋社、轮滑社等文艺、体育类社团。一般来说,这类社团的社员关系更密切一些,即使离开了社团,因为共同兴趣,社员之间也能保持联系。

    其二,是功利型,这恰恰是不少观察者所忽略的因素。大学像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和预演。既然如此,大学生加入社团,就难免有功利心。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有许多现实利益。比如,很多学校把参与社团活动当成社会实践与校园实践的一项,社团成果写入个人履历,对读研或求职都大有裨益。

    我在读大学时,学校评定奖学金和保研测评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还要计算“德育学分”,其中大部分都要靠社团活动。活动、成果的等级不同,所获分数也不同。比如,出席一次社团讲座加0.1分,组织一次活动加1分,担任社团部长加2分,担任副社长加3.5分,担任社长加4分,如果是校级大社团,相应加分还会翻番。不少学生从入校之初便开始计算自己的得分、排名,拿到了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在社团“浪费时间”了。这套量化评测标准或有利于管理、激励学生,但却是误人子弟的坏制度。

    还有不少学生加入社团是盲目的。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的兴趣,也不清楚入社能有什么现实“好处”,可能看到身边人陆续加入各类社团,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报名了。盲目加入社团后,也难以清晰定位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位置,或许某日突然心灰意懒,不再参加社团活动,时间一久就自动退社了。对于这种心理,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毕竟,多数新生还在摸索新生活,多尝试,尝试后退出,这也无可厚非。

    基于这三种心理,学生入社后不久退出,也有各自的“道理”。兴趣主导者或因为社团活动不吸引人、创新不足而退社;功利主导者拿到“分数”就退社,正符合其本来目的;盲目型的学生可能因为忙碌,或也没什么具体理由便会退社。这绝不是大学校园的“怪现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理解。

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25日 02 版

个税改革要减轻工薪阶层的负担
高房价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少了选择权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只是多发三五百
高校社团招新后为啥遭遇退社潮
为啥只在落马之后说“人话”
“以教育控人”让教育公平蒙上阴影
监管不打折扣 营养餐才不会变味
设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