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揭晓

30万奖金颁给体制外“草根”作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31日   04 版)

    本报佛山10月3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昨天,“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在佛山市西樵镇举行颁奖典礼,佛山本地工人作家蔡玉燕以《南方建筑词条》摘得长篇小说奖。据记者了解,从这届开始,大赛面向全国征稿,只允许体制外的“草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评。

    该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中国青年报社和广东青年联合会发起,由广东省青少年文化促进中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人民政府、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主办。大赛总奖金高达30万元,设有公开组、樵山组、网络微文学组等3个组别,10个终评奖项覆盖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微文学等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力图呈现当今工人文学创作的全貌。据了解,这次共有来自12个省(24市)的个人申报及提名推荐作品1597篇参选。

    参与3届评审的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广东是打工人口大省,既有庞大的青年产业工人群体,又隐含着较大的写作人才基数,奖项的设置立足广东、辐射全国,正是为了发掘英才、扶植新人,让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精神财富在文学上来一次透彻的展示。蒋述卓认为,目前就作品的水准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个预期。

    在颁奖典礼现场,刚手术完不久的长篇小说奖得主蔡玉燕走到台前,在接过组委会颁发的奖项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对蔡玉燕来说,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瞒着医生也要来”。评委认为,蔡玉燕的《南方建筑词条》充分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其中充满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颇具思想深度,因此在终评中得以全票通过。

    和蔡玉燕一样,这次参赛和获奖的都是“草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单位坦言,把专业作家排除在外,是一个比较慎重的决定。大赛专注于推举新人、鼓励青年产业工人进行文学创作,一是可以增大“草根”作家的获奖概率,二是对一线工人文学的一次重要考察。

    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张志华表示,青工作家的创作是当下最接地气、最有生命力、最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学,其作品往往能以最真实感性的笔触、原生态的手法来展现青年产业工人的真实生活,它传递的巨大正能量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担当的勇气和才华。

    专业评委力赞“业余”最专业

    工人文学向来是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风景,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急先锋”,许多“大家”都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并愿为相关的活动提供帮助。

    本次大赛的评委聚集了国内一流的、有工人文学视野的作家和评论家,有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曾出版《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作品的著名作家陆天明,“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著名作家、《潜伏》原著作者龙一,打工文学代表人物、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

    评委们很认可工人文学的“真实质地”,一连几天的紧张评审结束后,评委们当天齐齐出现在典礼现场,亲手把奖杯交到文学新人手中。

    评论家陈福民说:“文学本来就属于人民,产业工人在珠三角地区基数最大,也应该由此带来文学的繁盛。”作家邵丽说:“文学产生在车间里,这是一个传统,它有赖于真正的一线作者。”蒋述卓则认为,目前许多工人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书写与控诉,而能在文字间深含爱意,是一种“光辉的表达”。

    著名作家陆天明以主评审代表的身份,上台做了总结性发言,他以“老打工者”的身份对工人作家们表达了敬佩和祝贺。陆天明说,文学需要以真实的生活、情感为根基,正因如此,写好当代中国、记叙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有赖于这批第一线的工人作家。陆天明甚至认为,本次大赛有些作品,专业作家读了都要“惭愧”。陆天明还提醒工人作家们,既不要沉湎于喜悦,也不要太在意“业余”之说,因为文学是没有界限的,青工作家最应该做的是守住经验、补好短板,勇敢地向文学高峰发起冲击。

    获奖作品中,程鹏的散文《在大地上居无定所》,从自己有限的经验出发,牵引出整整一代人东奔西走、打工漂泊的命运,既有历史价值,又充满诗意情怀;周小娟的诗集《低入尘埃》,声调上并不满足于抒情,而是把目光对准水泥工、补鞋匠、东莞女工等等这些社会上不起眼的小人物,从中照见底层生活的疼痛和抗争……评委认为,这些文字无不承载着青年工人群体的特殊现实,它们被写下来,就是当时当刻的笑泪和血汗,而把这些作品汇集到一块、共同推出,这对当代文学来说无疑筑成了一道不可回避的景观,有启示性和震撼性。

    从“别人的城市”到“亲爱的南方”

    名字叫《亲爱的南方》的微电影,是组委会为这场典礼特意准备的同题之作。

    微电影以几位打工作家为主角,全方位跟踪拍摄,展现他们的生活日常,复现他们和文学结缘的心路历程。

    第一位出场的作家名叫邬霞,她从14岁开始打工,目前在制衣厂上班,很早就开始了写作。她觉得,写作使自己“好像到了另外一个王国”,是“任何物质生活都无法代替的”。邬霞的诗产生自工厂流水线,有着触手可及的现实美感。这位爱美的女孩,每天在流水线上为别人缝制吊带裙,自己却从来没有穿过。她在诗歌《吊带裙》里这样写:“包装车间灯火通明/我手握电熨斗/集聚我所有的手温/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邬霞因为写诗而被更多人所知晓,本届大赛上,邬霞提交了一篇散文,但最后因一票之差遗憾落选。

    镜头又先后对准了作家程鹏和仪桐。程鹏在深圳务工多年,经常帮别人装修房子,他在作品里感叹“我们装修着别人的家”,却又“回不了自己的家”,他感到这是“一场失根的漂泊”。相比之下,同为外来工的仪桐对南方城市有更多的归属感,这里的生活经历促使她的写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让她在“背井离乡”和“融入当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据统计,广东的青年产业工人多达2300万。主办单位表示,这些80后、90后比起他们的父辈,显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融入需求。团广东省委也希望,通过文学奖为青年产业工人群体架起一座融入城市、融入社会的桥梁。

    据悉,“西樵山杯”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发起和主办,意在把青工文学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既为广大青工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由此引导他们融入本土社会,成为广东经济转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力争将这一大赛办成青年工人文学界自己的“鲁迅文学奖”。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31日 04 版

30万奖金颁给体制外“草根”作家
中小学生用29万枚多米诺骨牌呈现冬奥历程
广州推出全国首个事业单位招聘App客户端
北京交通大学:14年传唱大学生版《长征组歌》
深秋柿香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