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2日,来自全国10所高校,在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青年报》独家承办的“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中获得优秀团队称号的大学生代表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旅发委举办的“健康中国文明旅游徽州行”活动,借此活动的契机,在徽州举行了2016“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分享会。
“2015年,我们团队到四川贡嘎山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并沿途宣传文明旅游。在康定广场,我们邀请百余位游客录制了‘绿色户外,文明我行’的口号宣誓视频;在大渡河旁,我们表演了自创的三句半节目;在海螺沟,以有奖问答、旗帜签名等形式吸引了当地电视台的现场采访和跟踪报道。每到一地我们都与当地保护管理局、旅游局座谈交流。科考后期,我们针对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完成主要报告两份。”荣获2015年“最佳团队奖”的北京大学山鹰社贡嘎山科考队成员李耀琪在分享会上说。
西南大学美丽中国行文明旅游公益宣传团前期走进社区市民学校、大学,为广大群众、学生做了文明旅游的宣传,后期到万灵古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景区帮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号召游人在横幅上签名。该队负责人冯晓敏说:“活动最后我们搜集了社区群众、大学生和景区工作人员的广泛意见并做了综合分析,写了调查报告。在宣传期间看到大家主动在我们的横幅上签名合影。”
中南大学中南易小队队长蔡孙园认为:“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就是大学生在出行的过程中传播文明旅游,作为一个文明天使去制止旅游中不文明行为,鼓励旅游中文明行为。”他们在学校招募了大学生文明旅游宣传志愿者,将制作的文明旅游旗帜带到世界各地;让核心队员前往湖南省旅游区常德市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政府、景区工作人员联系,共同商讨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及解决办法。
为了对自己家乡进行宣传和调研,山东大学赴烟台招远暑期实践队则主要招募了烟台招远的志愿者,他们走进初中课堂,以宣讲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了教育补足;走进“金泉海”等相关景区对当地的文明旅游现状进行实地的调研;与招远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专题交流并对招远市旅游局副局长进行了采访。团队负责人王雯萍说:“文明旅游一直是游客和景区双向的,在进行活动时我们取得了景区方及招远市旅游局在线上、线下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游客的欢迎,整个活动过程非常顺利。”
背包行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首年便有16200名大学生报名参与,涉及全国22个省份。2016年,更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281支团队积极申报,活动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省(区、市)。线下签名活动举行了近百场,吸引了50多万大学生签名支持。“文明旅游背包行”活动依托自媒体和社会力量,从第一年的自发到第二年的壮大,受到了全国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三年将倾向于文明旅游教育的推进,呼吁更多的人做文明游客,使文明旅游观念深入全国不同阶层的人群心中,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
(山西大同大学 曹玉)
--------------------------------------------------------------
梦回西溪南
初到徽州,司机哥哥用可爱的方言告诉我们:第一站是西(新)溪(西)南(兰)。于是我心中默默地定下一个小目标:搞清楚它为什么要叫新西兰?
山水环绕,道路回环,不久便到了这一方净土。打开车门的那一刻,金桂的香味扑鼻而来,满满的都是甜蜜的味道。沿着石板路行走半刻,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古老而悠长的石桥,它屹立于此,联通内外,孤单却傲然。桥下溪水潺潺,那空灵的流水声让人摒弃一切杂念,心无旁骛。河两岸则是茂密的树林,与倒映在水中的影子相称。掬一捧秋水,微波涟漪,皱了树干也破了绿叶。继续向前走,便可看到一座座徽式建筑坐落于此,白墙黛瓦,山水环绕,而那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更为古村落增添了一丝韵律。从丰乐河北岸密林中伸出的两根圆木,入了南岸上的枝叶中,便是早期西溪南唯一的独木桥。走过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吱吱呀呀的喧哗惊动了这份安谧。窄窄的小路不觉拥挤,没有那么多商业的气息。偶有骑车出行的居民,不慌不忙,沉浸于慢节奏的生活中。三三两两的小狗慵懒地趴在门口,偶尔追追蝴蝶,偶尔打打闹闹,好不惬意。踏步村中,溪水萦迂,每隔数十步均建有石桥或埠头,专供村民们浣洗和出行便利,宛如诗情画意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是一首凝固的乡村轻音乐。不由感慨“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心生爱慕,便想多些了解,于是私下查了相关资料。西溪南古称丰溪、丰南,始成于唐,兴于宋、元,至今已有1200年文明史。古村落保存较完好,现有明代建筑十余处,清代民居100多幢,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绿绕亭。明代中叶,多大商巨贾,且力主“亦商亦儒”。一时四方文人雅士联袂而至:可驻足、可交谊、可吟咏、可游览,真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因而便诞生了清代大画僧石涛的《溪南八景》图册即祖祠乔木、梅溪草堂、南山翠屏、东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坞凤鸣、山源春涨。文人墨客最喜在这里品茗抚琴,檀香的氤氲中,琴音时而清婉流畅,似汩汩流水;时而激越紧骤,似雨打芭蕉;时而音余留白,似春风拂面……
而“西溪南”的由来也很简单,无非是在溪的南边。我在这拈起一缕从古寺而来的风,折下一段花气从容的过往,忽觉人生,其实是一种姿态。像马头墙一样守望,用历练阐释信念的执著和永恒;像古桥一样沉默,让风雨浅释岁月的流转和纷扰;像丰乐河一样平静,用一颗心感悟世界的美丽和人生的豪迈。
明月夜梦回,你还是我迷痴的模样,还是我心中永远的向往。
(内蒙古大学 贾蕾)
徽州绿道 骑乐无穷
体验徽州的魅力需要慢。徽州绿道就利用徽州优异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以绿道为“藤”,景区(景点)、“百村千幢”古民居、百佳摄影点、农家乐、苗木基地、美好乡村、农村新型社区等为“瓜”,“以藤结瓜,连瓜造藤”,建立的一个休闲“慢生活”旅游系统。将四镇三乡的生态系优势完美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把全区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区,打造体验式健身旅游新业态。目前,徽州区已经建成自行车道173公里,登山步道83.6公里,投放自行车600多辆,已经成为体验骑行徒步,开展团建的最佳去处。
徽州绿道的“绿”当然是指道路沿线秀美的乡村田园景致。骑上单车,环游徽州绿道,看碧空如洗的蓝天。赏青山、雏菊,在黛瓦白墙下合影。这一刻,绿道骑行不再是简单地看风景,而是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和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徽州绿道两旁的景点、驿站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玩法。看中法合作、水街风情的“浪漫唐模”;在“农耕澄塘”休闲垂钓、体验农事;来“美食潜口”品尝正宗徽菜,赏徽派民宅;登“多彩东山”,享受田园风光,体验采摘蔬果之乐;或到“养生蜀源”,漫步天然氧吧。新奇多样的玩法,难怪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从翼峰驿站20分钟左右的骑行,就可以到达谢裕大茶园,感受纯天然养吧中的茶语清香。前往灵山的绿道上,成片的竹海会出现在眼前,层层梯田也美妙如画。由呈坎至此的呈灵潜环线上崎岖陡峭的“灵山十八弯”,是适合进行骑行运动的经典路段。绝佳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动人的传奇故事,让灵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往前走,就是美丽的蜀源村,来得正是时候,近百亩向日葵竞相绽放,金黄耀眼的花朵勾勒出一幅灿烂的美丽画卷。骑行在山水田园之中,品尝具有徽派传统特色的农家菜,如同走进一幅幅中国山水画卷,令人沉醉。骑行在蜿蜒的徽州绿道上,粉红色、如塑胶跑道般的小路豁然而出,在两边山色的映衬下,显得赏心悦目。
通过“徽州绿道建设”,可以把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徽州绿道建设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和效益化的新路,使徽州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安徽大学 孟雪锋)
黄山毛峰第一家
沿着徽州绿道缓缓骑行,文明旅游背包客们来到了绿道旅程第一站——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路上烟雨朦胧,墨色丹青,垂柳紫陌,清风桂香,一梦徽州路,胜却人间无数。
得知要去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之后,大家对这个名字很是陌生,一众少年爱好茶文化的人并不多,就算我对茶有些感情,也只停留在喝茶阶段,并没有过多地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甚至有人将博物馆的名字误读为“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虽说当时一笑了之,但我们忍不住反思一下自己,深感愧疚于对中华文化的无知。而实际上“谢”为姓氏,“裕大”取“光前裕后”的“裕”字,“大展宏图”的“大”字,寓意光大门闾、光宗耀祖、造福子孙、光前裕后、大展宏图。
刚进门,便看到左右两根柱子上题写了 “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这是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欣赏其诚信经营的理念,亲笔题下;后有一块 “黄山毛峰第一家”的牌匾高高悬挂,相传民国初年的某天,名动天下的画家黄宾虹正在黄山南麓潭渡“石芝堂”凝神作画,谢育华随身带着一包新制的黄山毛峰来了。黄宾虹刚刚喝一口,便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啊!”谢育华笑道:“茶借好字可以流芳百世,字借好茶可以百世流芳啊!”兴致正高的黄宾虹二话不说,提笔挥毫,写下了“黄山毛峰第一家”。谢裕大茶庄前身为创办于1875年(光绪元年)的“谢裕大茶行”,缔造者谢正安,晚清制茶专家,因其创制的“黄山毛峰”,而被载入史册,“谢裕大茶行”因此名声鹊起。
后面的展厅有几座蜡像所制作的场景,分别是拜师、拜堂和祭祖。蜡像将这几个场景还原在我们的面前,体现了茶在我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这三个场景都是中国人一生最隆重的几个阶段。
与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中,我们了解一下朱元璋对茶叶的发展作出贡献:他下令将当时的茶饼全部停止生产,换成散茶。朱元璋的推广,开我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最后一个展厅是对茶叶制作流程的场景再现,采、晒、放、温,最后重要的是炒制为主。我们努力辨认着眼前蜡像所呈现的场景,感叹于制茶的艰辛。当地有句话叫做“假忙三十晚,真忙采茶时。”从这些场景来看,繁琐的制茶步骤确实让采茶时节的人们忙碌了起来。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中国人的道德血液,这次参观让我们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还是要多去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去感受和传承这种文化中所蕴含的素养。
(中南大学 蔡孙园)
雨中慢步呈坎 只愿一生无坎
一入徽州就爱上了徽派建筑。马头墙、小青瓦,掩于青山绿水之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雅致中带着古韵,集徽州山水之灵气,融中华风俗之精华,仅门窗雕镂都可以令人驻足惊叹许久。于是,当知道这次慢步大会的起点在呈坎八卦村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早就听闻呈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史底蕴浓厚,“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
呈坎,原名龙溪,又称八卦村,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村里有150余处宋、元、明、清等时代的历史古建筑,更有2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一段绿道后,青瓦白墙的徽派古宅铺陈开来,岁月的洗刷下砖墙已然斑驳,白色被青黄所掩,古韵中更添沧桑。观摩着身侧的古宅,仰望着高耸的马头墙,突然想停下来,就这样望着挑檐冥想。再往前,大片的荷叶便映入眼帘,可惜荷花已谢,只能想象其昔日的繁盛。一条木板小路穿插于荷塘之中,远处有拱桥连向古村路,安静地坐落在群山和乌云之下给人以压迫感。迈上一处平台,左侧民宅上挂满了红灯笼,右侧摆放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晾晒着长龙般的高粱垛。再行几步是丰收的舞台,正中墙上有个大大的“丰”,仔细一看竟然是玉米棒子摆成的,两侧屋檐下各挂着十串大红灯笼,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庆。
继续前行,路旁金桂飘香,四处弥漫着桂花的香甜,沁人心脾。诠释“呈坎”的八卦图更为古村增添了一分神秘。呈坎古村落形象地说明了风水理论和程朱理学对村落选址布局的影响。据了解,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中的“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布局,巧借山水地势,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若迷宫;村内龙溪河呈“S”形穿村而过,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巧妙融合,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走过拱桥,慢步于古村落中,雨水滴在石板路上更显静谧。临街有些许的小商铺,细腻的徽雕彩绘,飘香的农家烧饼,香甜的桂花蜜和桂花糕,惹得游客纷纷驻足。其间,我们停留在舌尖上的毛豆腐铺,品尝并观看制作过程,裹满菌丝的豆腐块转而变成金灿灿的毛豆腐实在令人称奇。走在巷子里,有奶奶戴着大大的斗笠蹲在门口的水沟边洗衣服,有爷爷戴着大大的斗笠牵着牛回家,这分淳朴和自然,已经许久未见了。
在古建筑群中寻宝的我们来到了国保单位——罗东舒祠,三进祠堂,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气势恢宏,融“古、雅、美、伟”于一体,被称为“江南第一祠”。走过棂星门,穿过大庭院,我们来到了寝殿,著名的“宝纶阁”就雄踞在大殿之上。大殿共十一开间,圆木和方石柱遍施雕饰,殿顶木梁布满精美的木雕和缤纷的彩绘,极具文物价值。坐在宝纶阁前,看雨滴在檐下成串飘落,思绪似乎迷失到了明朝。
(北京大学 李耀琪)
水墨徽州 古朴民谣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在歌里会藏着生活会藏着最美妙的诗。
在骑行和慢步中欣赏过古徽州的秋色,接着在唐模景区听了一场现代民谣音乐会。美景、美食,可最触动我的,还是那民谣。仿佛撬开平滑生活的青石板,在坑坑洼洼的日常里,把诗意甩掉了一地。
很多人说有一种歌唱生活的诗叫民谣,也许没有歌唱祖国的大情怀,却热爱身边的一点一滴。每一首民谣都是一个故事,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唱一些身边的喜与忧,一首爱情,一分乡愁,一段失去联络的青春,一个只有自己才能说清的故事。在那喧嚣生活的寂静处低吟浅唱,触及人心的无奈与悲伤。当音乐响起,就如同我们一起坐上了那列我们找寻已久的老火车,带我们一起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寻找光明、自由和希望。
唐模村,景色太美以至于让人第一眼就爱上。村民夹河而居,远看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千年古樟挂满了游客虔诚的愿望,人杰地灵翰林院更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细雨温润,桂香缭绕。浅唱低吟的民谣,摒弃城市的喧嚣,行走在白墙青瓦之间,赏泼墨山水。远处云雾缥缈,似梦似幻,近听余音袅袅,美妙诗篇。
古徽州乡村音乐会,漫步唐模景区,聆听安静的民谣。台上的人抱着吉他安静地歌唱,间奏中会温暖地关心大家冷不冷、累不累;台下的人在细雨中或站着或坐着或躺着认真聆听,认真鼓掌。
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舒心的音乐会,古朴的村落、远山和近处的草坪,空气中桂花的清香混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耳旁的吉他和民谣,没有嘈杂没有喧闹,只有心与心的交流。
JAM在音乐会中说: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走上另外的道路。但很多时候是在你放弃梦想的时候,你同样也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如同民谣中吟唱的那样:“我欲乘风破浪,踏遍黄沙海洋;与其误会一场,也要不负勇往。”
演唱会后,我去找寻了许多民谣,跟随着那些旋律那些藏在歌里的诗我仿佛走过了许多城市,经历了许多故事。民谣很简单,却总有一种能让人沉淀安静下来的魔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用它独特的方式,给人以安静,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朴素中的美好。
遇见古徽州,遇见乡村音乐会,竟然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期盼着下一次有机会,我想我可以跟着音乐和着节拍,一起吟唱;我想我可以戴着耳机听着民谣,走过美丽的唐模和呈坎八卦村,欣赏美景,绿道骑行,寻访蜀园美景和岩寺老街的故事。
在慢山慢水慢徽州之中,聆听民谣、体验慢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西南大学 冯晓敏)
不是所有的皖南花猪都是悠悠猪
悠悠猪,即皖南花猪,五百年无断代传承地生长于皖南片区,是这一方历史与饮食文化的象征,并首批被列入《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身世古老而久远。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大力推广“洋猪运动”而使花猪的饲养规模越来越小;花猪甚至濒临灭绝。如今,深切意识到物种需要保护,政府联同企业加速花猪种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正努力打造具有徽州特色、集旅游文化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花猪的身份珍贵而脆弱,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皖南花猪都是悠悠猪,只有最严苛的标准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徽州珍馐——一千余头稀有产量,三百六十天慢生慢长,悠悠猪,是皖南花猪,更超越皖南花猪。
悠悠猪,它有着交错的黑白花色,体态优美,曲线流畅,肌肤粉粉嫩嫩,细看还有让人羡慕的双眼皮……它们主要生长在山峰险峻、泉水清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黄山一带,可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生活天堂。现代人甚为推崇的与养生之道相契合的各类粗粮譬如山芋、黄豆、糠麸、南瓜、玉米、青菜等是它们的重要口粮。保证纯正的血统、传承这一方地域独特文化是它们的重担。
第一眼见到它,是被装在熟褐色的大瓦罐里面,肉块大小合适,肥瘦层次分明,外面有一层晶莹剔透的汁液包裹着。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味蕾传达出的第一印象是软、鲜。牙齿动起来,整个口腔都被它浓郁的香气和味道填满,这是油盐糖醋酱与花猪肉最完美的结合,肥而不腻,酥而不脆,甜而不粘,浓而不咸……汁水顺着喉咙流进你的胃,至醇至纯,滋养浓郁,舒服!这就是肉质优良、纤维细嫩、肌间脂肪含量高等特点入嘴后的体现啊。做成大众的红烧肉已然如此美味,用它腌制的独特的腊肉、火腿又该是怎样的人间美味?
皖南花猪无愧是大自然对人类餐饮文化最好的馈赠!近年来徽州政府将花猪的保护和发展纳入当地特色发展战略无疑是极其明智之举。我想,悠悠猪品牌的打造不仅呈现了小花猪悠闲自由地生长,更象征着慢山慢水慢徽州的生态文旅符号吧。愿那些盛在碗里的美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还原徽州最初的图景,传承徽派厚重的历史,给徽州带来最健康有益的发展!
(吉林大学 谢子君)
唐模古镇
“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踏上青石板的那一刻,时光便开始恍惚。流水潺潺,洗去你身上从城市里带来的浮华躁动;青苔古道,引你步入千百年间唐模古镇最隐秘的心室。村头四百余年的香樟树是当年黄梅戏《天仙配》中开口促成董永与七仙女良缘的“槐荫树”,而今它牵起了你与唐模的缘分。
树旁是八角亭,抬头见“沙堤”二字,过亭回望,见“云路”二字。徽州有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徽州,山青水秀是旧时寻常百姓眼中的穷山恶水,无数人曾经被迫望着亭上的云路离开唐模在外做学徒,学不成不回家,云路正是希望他们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当漂泊他乡的学徒和书生终于熬出了家财万贯,熬到了金榜题名,于是故乡便在亭前窄路上铺一层黄沙,迎接游子们衣锦还乡。
缘溪而上,“同胞翰林”的古牌坊承载着古徽州“一村三翰林”的荣光,却也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一声叹息。当那些在外漂泊打拼的徽商终于在险恶的商海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财富在权力面前依然卑微而胆怯,万贯的家财给予他们最高的奖赏不过是为帝王的南巡出资出力。封建集权的统治自古重农抑商,三流九教最末的永远是商贾。于是徽商“贾而好儒”,财富被默默带回山高水远的故乡小镇,开始倾注于后代,用金榜题名来换回自己用财富得不到的地位。一座帝王恩准建造的牌坊便让早期的商业力量在荣耀的假象中妥协屈服了。
《诗经》里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檀干园由此得名。初入此园,亭台楼阁,水榭长桥,以为误入西湖。听闻此园是许氏富商为满足其母游览西湖的愿望而投入巨资仿照西湖而建。檀干园同时也是唐模的水口主体,“山管人丁水管财”,水去处有所阻拦为的是财不外流,预示后代守得住财。唐模水口则以桥、堰为关锁,以亭、庙、坊作镇物,以台、榭、园为依托,以古树、花草为背景,体现出徽州人对风水的痴迷与敬畏。
再往前,粉墙黛瓦渐渐多了起来,唐模深处更久远的记忆渐渐向你伸展开来。走过小桥,扎进深巷,如水的岁月滋润了墙脚那厚厚的苔藓。向右一拐,眼前竟突然开阔起来,一株粗壮茂盛的银杏树映入眼帘,秋意在这皖南古镇里尚不成气候,一树葱绿只有零星的黄。返回中街,迎面就是高阳桥了,桥的廊亭内摆四套桌椅兼作茶室,一边是实墙,另一边是面向水街的格扇窗和栏杆,倚窗而望,烟雨中的水街美景尽收眼底。檀干溪穿街而过,民居、祠堂和店面夹岸而建,风雨长廊上当年的美人,而今的老者安详地倚在“美人靠”上,远处的马头墙在黛青色的天际里稳默驻守,在檀干溪的注视中一点点斑驳,直到有一天粉墙上竟也爬满了老年斑,恍惚间仿佛看到昔日唐模的热闹和喧嚣,店家的吆喝与孩童的欢笑被石阶上洗衣的女子一起揉进潺潺的流水,顺流而下,一直流到远方游子的睡梦里。于是你开始相信那句“唐模棠樾,饿死情愿”的谚语。
(清华大学 蒋晓斌)
铁的新四军——岩寺记忆
“北有延安南有岩寺”,从这句民谣足以窥到岩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徽州岩寺,它曾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中地、整编地,是新四军的成军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征地。
1938年2月至5月,新四军在岩寺集合,主要是为东进抗日进行短期培训,充实武器弹药,加强军政训练和开展民运工作。4月28日,新四军组建的抗日先遣队从潜口出发,揭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到5月上旬,新四军一、二、三支队陆续离开岩寺地区,军部于5月5日撤离岩寺,向太平、泾县进发。
新四军在岩寺整编前后近3个月,各部队迅速完成集中整训,随即进入长江南北敌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完成了从分散的游击力量向正规化的抗日革命武装力量的历史性转变。
岩寺集中整编时,军部及政治处设在岩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内。新四军在岩寺点燃了东进抗日的燎原之火,这一革命旧址为进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等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同时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军部以东百余米的洪桥。洪桥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廊桥,当年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群众促膝谈心。
(山东大学 王雯萍)
蜀源古风犹存
蜀源古村落,这里古风犹存,桂香四溢,给人一种强烈的文化感召。在这里先看见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当时是阴天,一个个葵花耷拉着脑袋像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规矩地站在那里。
在村头,我们发现了好几根石柱子,走近看才知道这是村子的牌坊。牌坊前立有碑文介绍,讲述了一个个这个村子里的烈女贞妇的故事。进入村子,发现这里像徽州其他院子一样,这里的人家屋子旁也有一棵一棵的柿子树,时下正值柿子成熟之际,硕大红润的果子就挂在那里。
村里的祠堂,古朴庄严,气派而质纯。里边共奉着先人的画像。这个家族的先人是一位进士,官至尚书,这是这个村子的骄傲。里边的草龙还是村民自己扎的,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舞草龙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扎的。徽州的古村落都保存了原有的古风,在这里长久地散发着徽文化的清香。
出了祠堂我们就来到了村里的一家古朴的旅店,这是一家古建筑旅店,堂屋里陈列着文房四宝,散发着古老的香气。客人的屋子也是充满着历史的味道,木质的地板,贴地的床铺,还有墙壁上古老的雕刻,处处都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最喜欢的是这家大门上的对联,上面写道:“半山亦山何争高低,闲客亦闲自有春秋。”道出了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此外,村里还有很多古老民居,里边有古老的雕花工艺和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斗争的痕迹。在一处民居,我们发现这家人有一个大门和一个小门,村长告诉我们,以前主人是走大门的,而下人们就只能走小门,在宅子里边也是,有专门的下人们住的房间,比主人的条件差得多:这就是历史,是古老的等级制度,是以前的社会现象在现今的留存。
蜀源是坐落在徽州绿道边的一个村子,充满着古色古香的痕迹,沿着村子旁边的公路,通过一段蜿蜒陡坡就能到达灵山,那里,又将是一阵沁人心脾的古风。
(中国农业大学 王康)
本版摄影:刘立楠 曹玉 孟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