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微信好友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朋友

王言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04日   02 版)

    10月31日,重庆市北碚区警方通报一起微信朋友圈诈骗案例。一名女生分享淘宝链接,为了赢得每天20元红包,她交了200元押金,结果做完任务之后,她非但没有领到“工资”,还被所在的兼职群拉黑。不用说,她遭遇了骗子。

    行骗是一门古老的行当,它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苟日新,日日新”。以前骗子靠精致的话术引诱无辜者上钩,现在他们有更大的本事,能让各种眼花缭乱的骗术隐匿在朋友圈的鸡汤养生帖与微商广告里。

    你觉得微信上的一个项目可以让你轻轻松松赚钱 ,而它可能早就是骗子布好的陷阱。在骗子眼中,你只是砧板上待宰的鱼肉罢了。不只转发链接赢红包,“美女”荐股师荐股、帮人投票、爱心筹款、拼团购物等,都可能潜伏着让你“掉肉”的阴招。微信在成为新的社交渠道与内容创业基地之外,也成了不少骗子“大显身手”的江湖。

    相较于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电信诈骗,活跃在微信上的诈骗,更加注重利用相识者之间的信任。不管这种信任是深是浅,心术不正者总能找到机会。

    所谓“微信好友”,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朋友?以前我们向对方介绍自己,靠互换名片或电话号码,现在微信“扫一扫”就能让你完成社交任务;只交换名片与电话号码,之后可能再无什么机会联系,而现在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功能,为两个可能从未谋面的人开启了互动的大门。互动产生一定信任,一些骗子利用的正是朋友圈之间的信任。更何况,微信里本来就有很多现实中关系不错的亲友,当他转发一个东西的时候,事实上就完成了这件事的背书。

    但客观地说,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半公开的社交圈子,建立的是一种弱社交关系,很多人虽然互称“好友”,却远远达不到“友”的关系。朋友圈的点赞、评论没有真正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看似热闹,它对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增益,远远比不上约一顿饭、共同参加一个活动来得实在。

    朋友圈构建的弱社交关系,足以让骗术流行:一些朋友圈、微信群流行的骗局,比如转发即可中奖,就可得红包,投入与产出比实在太“理想”,往往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人都是趋利的,而当这些骗局伪装得太好,又得到不少微信好友转发甚至推荐的时候,一些人“上钩”就符合基本的人性规律。

    工具是没有原罪的,同样,我们也不能指责被骗者活该:行骗者永远都比被骗者高明,高智商与丰富的社会阅历并不代表拆穿骗术的能力就一定高,要不然,此前的清华教授也不会被骗一千多万元了。

    再者,在微信里上当受骗的一个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微信并不高的操作门槛,让不少城市中的老年人有了连接信息世界的机会。但相较于年轻人,他们往往不熟悉网络世界的那套规则,更容易对骗子产生信任,养生与长寿的追求中,也容易丧失对骗局的分辨力。

    前不久,有媒体揭露了一起利用“民族大义”对老人进行线上洗脑的微信骗局:骗子声称要解冻数以亿元的海外民族资产,还为参加者许下宏愿,只需报名,保守秘密,即能获得上千万元的善款补助。在朴素的爱国情怀与利益驱动下,他们纷纷交费入群,而一旦交完钱,介绍人用来催单的小群就解散了。

    苛责这些因无知上当的老年人是没用的。互联网抹平了世界,技术给信息传播带来红利。但社交工具的早熟,又造成了我们在经济、观念乃至制度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在纷繁复杂的微信骗局中,信任成了牟利的肉骨头。除了寄希望于平台审查与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我们或许还是要再次重温一下那句论及互联网的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王言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04日 02 版)

朋友圈里的虚伪是对不完美世界的妥协
蜷缩在“圈”的封闭里拒绝深刻
不需要你的点赞来肯定我的价值
微信好友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朋友
一个“表情”悄悄泄露了你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