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漫长的中场休息》:

比利·林恩不想被包装成美国英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3日   03 版)

    “老天作证,打仗确实烂透了,可他实在看不出这种无聊的和平生活又有什么好的。”

    19岁的美国少年比利·林恩和他所在的B班,在伊拉克战场出生入死一年多,阴差阳错取得了一次3分43秒的短暂胜利,得以回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凯旋之旅”。在感恩节橄榄球比赛的12分钟中场休息时,他们被包装成“美国英雄”,与碧昂丝等明星同台,然后又回到伊拉克,继续剩下的11个月兵役。

    《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作为本·方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出版就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据说李安没看完小说,就决定将其拍成电影。11月7日,小说中文版正式上架,首印超过10万册。

    3D、4K、120帧/秒,李安要用新技术重新定义电影;在高清的影像面前,你又是否看清了少年比利的内心?

    一个年轻人终于在这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

    小说中文版编辑、新经典文化多印编辑部副主编李怡霏透露,出版中文版是几年前就定下的计划。“当时尽管听说李安会拍电影的消息,但太早了,其实对电影一无所知,做这本书的初衷完全是对作者和内容的喜爱。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的必读书,你爱美国也好,恨美国也好,都要读它。”

    小说的物理时间只有一天,但故事铺陈到比利的前半段人生。中文版译者张晓意认为,主人公经历了“天真无知-顿悟-幻灭-觉醒”的过程,是典型的成长小说。

    比利因为年轻气盛砸了姐姐前男友的车,高中肄业,被迫参军。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瞬间变成了天天与死神交手的日子。如果没有上战场,比利不会真真切切地看到、闻到、触摸到、感觉到死亡的气息;如果没有上战场,比利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和看法大概和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甚至事不关己。

    战场上高度紧张的神经让比利无暇意识到这种成长,直到他回到家乡,才发现自己的变化。在家里,他不再只是当初那个爱闯祸的小儿子,他在家庭晚宴失和的时候成了化解矛盾的关键;走出家门,他发现同胞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

    “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的故事。他从不谙世事的少年到最后看清了很多现实问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能看到很多东西。”李怡霏说。

    只是,成长并没有给比利带来出路。他无法改变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起码在伊拉克战争的谎言被戳破之前,他只能继续“给他们的现实做牛做马”,因为“这些愚蠢无知的人才是掌管一切的人,他们的祖国梦才是左右大局的力量”。

    整个舞台变成一场盛大前戏,比利的任务是作为“英雄”站在那里

    张晓意说:“小说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但讲的并非前线的故事,而是透过比利的眼睛,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用嬉笑怒骂的语言批判美国社会的种种乱象。”

    每个人都说着“谢谢你们”,记者、老板、好莱坞导演蜂拥而至,但比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是言不由衷的媒体采访,就是出尽洋相的表演。“在奥马哈,他们拍摄了一段B班在动物园新建的栖息地里与猴子僵硬地‘互动’的镜头;在菲尼克斯,他们被带到一个滑板公园,曼戈在晚间新闻上摔了个屁股开花。”

    这样的表演,在最后一站——橄榄球比赛的中场秀中达到最高潮。

    李怡霏很想去看看这部“传说”了很久的电影,原因之一就是这段“中场秀”。书中对这场极尽繁华演出的描写颇有现场感,身临其境并不是夸张的修辞。

    方登这样写:“天命真女!仪仗队!玩具士兵和性感时刻搅拌在一起,做成一大锅振奋人心的炖菜。”“天命真女在为底层的B班队员唱小夜曲。她们迈着优雅的猫步搔首弄姿,轻吟着小调颤音。”

    在充满了荷尔蒙的舞台上,在整个舞台变成了一场盛大前戏的时候,比利和他的B班的任务就是作为“美国英雄”——站在那里——因为国家需要他们站在那里。

    同样需要他们的,还有商人们。牛仔队老板借B班的名义为牛仔队的品牌摇旗呐喊;好莱坞著名制作人四处游说B班的故事,拉拢明星和投资人。大家都打着各自的算盘:女明星有意主演,但前提是把比利和班长戴姆两个人合二为一,而且变成女人;电影公司口头答应了,但条件都是把故事背景挪到二战去……

    “其实,动物园也好,中场秀也好,B班不过是被换着花样摆弄的商业道具罢了。高度商业化是美国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商铺林立的得克萨斯体育场和高度商业化包装的橄榄球比赛,就是最好的缩影。”张晓意说。

    此时此刻的比利,只想吞一粒布洛芬片治愈该死的头痛,只想有人为他的离去真心难过,只想遭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有谁知道呢?

    大家都在称颂战争,但只有反对战争的人选择回到战场

    如果说商人本来就以赚钱营利为目的,并没有义务还原真相,那有人需要真相吗?

    因为恰好被随军的福克斯新闻台拍下与伊拉克士兵的一场持续3分43秒的交火,才让比利和他的战友们成了英雄,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但媒体并没有拍下战场的全部真相。不过没关系,美国政府不需要真相,民众也不需要,他们只需要“英雄主义”的故事。

    张晓意说:“大家只在乎胜利,只在乎这场胜利能给国民带来多大的宽慰和释然,能从经济上带来多丰厚的利润,并不在乎战争的真相或是这些士兵的命运。”

    记者们一直问B班队员:“形势越来越好了,你不觉得吗?打这场仗是值得的,你不觉得吗?我们不得不打,你不觉得吗?”而民众呢,就像橄榄球比赛,虽然人在现场,但主要还是通过大屏幕观看比赛——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接受这样的二手事实。

    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只有12分钟, 绚丽的烟花在耳边炸响,伴舞身上的亮片在身畔旋转,战争仿佛无比遥远。但有那么一刹那,比利觉得还是打仗好,总比被人当舞台布景挪来挪去爽多了。

    有趣吧,所有人都在称颂战争,夸他们打得好,干得妙,但唯一有意愿回到战场的,却是那个反对战争的人。

    小说的结尾,比利告别了认识不久的女伴,决定和他的B班一起回到战场。至少,“他们是比利这辈子最真的朋友,倘若不能跟他们并肩作战,他会悲伤、内疚而亡”。

    这两个星期,不过是伊战之于B班的中场休息。之后,安慰和满足了人们的欲望之后,士兵们依然回去与死神博弈——那也好过参加这中场秀!

    除了主人公是假的,其他一切都是真的

    张晓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的。

    故事发生在2004年11月25日, 得克萨斯体育场内,美国橄榄球联赛在感恩节之际推出重量级比赛,达拉斯牛仔队对阵芝加哥熊队,中场休息时,碧昂丝领衔的当红女子团体“天命真女”表演了劲歌热舞——确有此事。

    此时,伊拉克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半,主要战事早已结束,但战争还远看不到尽头,与美国政府当初的承诺相去甚远;虽然抓到了萨达姆,但一直未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的合法性遭到广泛质疑;2004年4月,被曝光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又让美国标榜民主的大国形象轰然倒塌。

    “然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和民众依然心存侥幸: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充分的、目的是正当的,伊战不会变成又一场令美国陷入战争泥沼的越战。”张晓意说,“了解了这一背景,才能理解为何一方面,政府那么迫切地需要有一场胜利、一群英雄来维护形象;另一方面,民众对胜利的消息同样望眼欲穿。”

    时至今日,小说中批判的问题依然如故。张晓意说,以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为例,本应聚焦实际政策的电视辩论,沦为双方针对绯闻、丑闻、极端言论而互相指责、谩骂甚至诽谤的工具;受商业利益驱使的美国媒体,为追求关注度和广告收入,也热衷对此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

    有人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当权者们在战争中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战争本身;有人说这是当代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的华丽盛宴、同样的冷漠人心。

    就像豆瓣网友“欢乐分裂”说的:“这场举国欢腾的中场秀是伊拉克战场的镜面复刻,是一面扭曲失真的照妖镜。上流社会谋利益,中产阶级看热闹,战争及其炮制出的英雄成为人人追逐的掘金桶。”

    载着B班离开的车以90英里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将来是深不见底的黑洞,任何猜测都是徒劳的。“有些事情是无法控制的。”比利说,这个想法已经深深植入了他真切的悲伤之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3日 03 版)

比利·林恩不想被包装成美国英雄
不管未来在哪里 我们一直“在路上”
粉丝力量 畅销书作者的生存依靠?
当现实比电影还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