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群团改革浪潮中,如何使一线普通青年产生“获得感”,成为改革本身一个最通俗易懂的“注脚”。让更广泛的青年知道共青团、了解共青团、参与共青团活动、与共青团产生良性互动、认可共青团,是此轮改革的一个终极目标。
围绕“获得感”这一命题,全国各级、各地团组织都在行动。上海,是全国最早进行改革试点的省级城市。学校共青团因其天然的、天天和学生“腻”在一起的特性,而成为一个自带“团结凝聚”功能的体系。比如,基层团干部需要1人联系100名青年,这一细致具体的目标,到了高校团干部这里,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有些学校,仅学生会干部恐怕就突破百人大关了。高校共青团的深化改革,如何凸显自己的特点?
日前,上海东华大学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向大学生们宣布——高校共青团不是只负责“管”学生会。除了学生会干部、学生会成员,该校的实践表明,高校共青团的目标是正在且已经辐射到更多的普通大学生。
活动搞得好不好,学生评审说了算
纺织学院纺织检测与商务专业的大三学生徐芷慧,今年当了一回“评委”。她通过班级团支部报名,经筛选,成为一名“大众评审员”。她要给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投票,选出自己最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去年、今年参加过两次暑期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实践的做法、组织难度、走访难度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参评的实践项目。”徐芷慧在评委资格申请表上,写下了以上几行字。
根据校团委的安排,每一个学院可以推荐5名学生担任评委。徐芷慧记得,自己所在的纺织检测与商务专业班级总共23人,就有10多人报名当评委,“都是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的,都想去当评委”。
据东华大学团委书记张晓冬介绍,以往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评审,全都由专兼职团干部担任“评审”,“项目好不好都是团干部打分说了算”。而从今年开始,除了少部分团干部,还有来自各个学院的60名大学生参加评审,他们投出的每一票,都与团干部们投票的分量相当。
这些学生要全程听取各学院社会实践项目的汇报,这从一个侧面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学院的其他班级学生“是怎么做的”。
通过当评审,徐芷慧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东华大学去新疆支教的实践团队。“这个团队实在太牛了,他们竟然跑到阿克苏、石河子、哈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给那里的人讲课,讲纺织产业未来的规划发展”。徐芷慧向新疆支教团队投了一票,她告诉记者,这些大学生从出发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备课,共给新疆纺织企业讲了36门课,1000多人参加培训,“太震撼了,同样是学生,他们竟然已经可以开课了”。
她还给“彩云之南”支教团队投了一票,理由是“这个团队很难报名,我身边很多同学想报名却没过面试”。这是学生观察问题独有的角度——一个社团办得好不好,就看它是否受学生的欢迎。
“进入这个团队要笔试、面试,参与支教前要准备教案、设计课程,很专业。一般学生去不了,服务质量肯定高。”据徐芷慧了解,“彩云之南”团队在去云南支教前,还会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体能训练,“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这个队的同学在操场上跑步”。
这种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正是学校团委希望听到的“不一样的声音”。张晓冬透露,未来学校基层团组织考评也将引入“学生评价”机制,“青年设计、青年参与、青年评价,团组织负责搭台、支持、引导,让各项活动真正从本源上回归学生,让更多学生从中收益,也让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失恋、单恋、异地恋?请到“恋语苑”来坐坐
如果你以为,团组织只是组织一些团学活动,并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什么问题的话,你恐怕就错了。今年开始,东华大学团组织与学校妇联联合,尝试帮学生解决服务需求量最大的“恋爱个案”问题。
走进东华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东华共青团,与你在一起,同你共成长”的标语和醒目的中国共青团团徽映入眼帘,二楼楼梯旁的彩色座椅造型时髦活泼。彩色座椅隔壁,一间颇具私密性的小屋,就是“恋语苑”。从今年3月8日正式开张至今,这里总共接待了10多名大学生前来咨询。
“虽然服务的人数不多,但凡事贵在坚持,我觉得做这件事儿很有意义。”学校妇委会常务副主任周炳振说,自己和团委老师封华是“恋语苑”的两名值班老师,他俩每周二、四为学生们提供现场咨询服务,另有13名来自材料、环境、纺织等专业的老师担任义工受理电邮咨询。
值得注意的是,“恋语苑”并没有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活动空间里,而是处在一个人流量极大的场所——大学生活动中心。“客流不是问题。”张晓冬介绍,经过近两年的改造,大学生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东华青年学子课余时间特别喜欢来的地方,这里面向全校100多个学生社团开放社团中心,面向有艺术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开放艺术排练厅。这里还有配备了高层次音响、灯光等设备、能容纳千人的锦绣会堂,近期还上线了3D高清电影放映功能。
前不久,周炳振接待了一个专门来“看看这间屋子干嘛用”的男生。这个男生一进来,就直截了当地开问,“大学生一定要谈恋爱么?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谈恋爱。”
原来,这名男生通过已经有过多次恋爱失败的经历,每次恋爱时间都持续不了多久,“谈谈就不谈了”。周炳振决定,抛开恋爱问题,跟他谈谈家庭。实际上,这名男生在中学期间父母离异,使得他对女性有天然的排斥。
周炳振不说什么大道理,而是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告诉了他——丈夫有责任心、事业发展良好,自己则做好家务当贤内助。咨询结束前,这名男生对她说,“老师,跟你聊天感觉很舒服。以后我可以再来找您聊天吗?”
“虽然从目前来看,恋爱咨询惠及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但我觉得自己在做实实在在的小事。一边倾听,一边传递正能量。”周炳振说,能为那些存在这样、那样恋爱问题的学生送去“过来人”的指点,对志愿者老师而言,就已经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青年之声”成为校园经典
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东华大学的青年学生如今都有了一个“投诉”的窗口。东华大学“青年之声”网页,和东华团委微信公众号里的“青年之声”板块,能24小时接收来自大学生们的“声音”。
“青年之声”除了可以实现学代会提案的线上提交功能,还可以让每一名学生提交各自的、有关细微问题的吐槽。比如生活问题、宿舍硬件设备问题、校园环境问题等。
最近一次学生集中投诉,是关于宿舍楼经常停水的问题。有人刷牙刷到一半,没水了;有人用完厕所,没水冲洗马桶了;还有的人头发洗到一半,停水了。
“青年之声”平台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到类似投诉后,进行了集中处理。“既然要处理,就一步到位,把情况摸清楚了,拿出真凭实据来。”东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沈洁告诉记者,校团委旗下一个学生组织开展了一场有七八百名学生参与的手机端“微调研”,将调研结果和整改意见整理成文,打包发送给了学校的后勤部门。
经过3周摸底、3周协调,后勤部门给出了明确的处理方案,“经检修,宿舍楼排水管存在问题,正在组织人力尽快抢修”。
沈洁说,一般的“青年之声”,学校团委会在一周之内给出反馈,每月集中处理一次各种投诉,“目前来看,学校食堂的好评率最高,连周边学校的学生都会来留言给我们食堂点赞”。
“信息收集→筛选分办→答复办理→督办反馈→线下交流”,是东华大学“青年之声”整套的运营机制。该平台由校团委新媒体发展中心、校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委员会、东华易班以及其他组织共同运营,通过建立“提问”和“留言”等专栏或空间,实际上,已经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从基层团委到上级团委的“层级化”的信息传递链条。
通过这个平台,学校团委层面可以直接、广泛、具体地收集了解涉及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社交等成长发展的需求和各种实际困难,并通过“回复”和“反馈”等线上互动渠道回应学生提出的集中、普遍的问题和诉求,并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等回应和解决。
校团委书记张晓冬把这种共青团工作模式概括为“指尖共青团”,“正式上线几个月的时间,处理了3件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它能把团组织与普通青年学生的心,拉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