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爸妈成功学

长征五号的家教启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4日   12 版)

    长征五号一飞冲天。视觉中国供图

    11月3日在沉沉夜幕中,长征五号裂空而上,如一枚人造太阳升起,白光将海天照得通明。当它穿越厚重奔腾的云层,天地为之变色,发出撕裂轰鸣的巨响,人与大地一同震颤。

    这是一枚当下运载力在世界排名第二的大火箭,是将中国推入航天强国的重要动力。在被技术封锁的现实下,是什么样的中国本土人才,制造了长征五号?工程师的主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他们的成长又给中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选择带来了什么启示?

    在任务中成长,体会集体奋斗的激励

    近20年来,中国的状元80%选择了财经金融类专业,逃离工科现象严重。而长征火箭也有20年时间停滞不前,最顶尖的考试选手流入航天领域的并不是那么多。这些985、211高校的学生,进入航天系统,经过磨练,成为代表人类探索太空的先行者。

    航天系统培养年轻人有一套成熟的办法。钱学森等海归是牵头人,手下带一批大学毕业生,有的跨专业基础为零,但他们把年轻人放到工作一线去,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产品的状态、特性、原理。老同志在旁传帮带,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提升是通过看书看文件得不到的。钱学森留给中国航天两大财富:系统工程和技术民主。所谓技术民主,就是技术方面无职位大小,谁都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在这种氛围下,新人大致需要经历一到两个型号的高强度研制工作,基本能成熟起来。他们认为,这是人才成长的规律。

    从这套培养体系看,在任务中成长,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我们家长经常迷信“一对一辅导”,迷信每周排满的培训班灌输,有海淀家长甚至说一年培训费10万元。在这种焦灼的氛围下,人们好像不往教育里砸足够的钱就耽误了孩子,其实这助长了攀比之风养肥了培训学校,却丢掉了孩子成长的根本。

    选择一两个项目,进行严格的持之以恒的一定强度训练,让孩子在时间的叠加,兴趣的牵引之外,有任务的压迫,有集体荣誉感的激励,成长也许更快。当年航天员刘旺手动对接成功,本报记者曾问训练他的科研人员,在近地轨道运行的飞行器比子弹的速度还快,外面的太空环境又那么恶劣,他不怕失败吗他不怕死吗?他为何心跳能保持稳定,手能不紧张得出汗?科研人员答:任务中的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比平时更稳定更有能力应对挑战。

    这是不是说,如果我们将孩子置于一个任务环境中,比如模拟联合国项目、演奏乐团、篮球队冰球队、建模比赛,孩子有专业教师的牵引,集体荣誉感的激励,会让他获得比教室里听讲更多的收获。孩子可以完整地经历兴趣的引入阶段,遇到第一个困难时的犹豫,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向专业进军平台期的困厄,感受集体、父母老师鼓励的温暖,以及面对轻松、其他诱惑时的心理动摇与咬牙坚持。

    这些过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富足舒适环境下孩子最缺少的“吃苦小实验室”。我们常年抱怨现在的学生缺少成长动力,其实是我们没给他自我探寻自己寻找动力的机会,孩子们的时间排得满满,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可能进入了厌学状态。虽然我们想追求厚基础宽口径,但贪多求大反而会限制了孩子在一个目标追寻过程中将根扎深的可能性。

    不要盲目拒绝考试测评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应试,很多专家学者恨之入骨,学生本人也经常感到不堪重负。

    但一位在美国工作的父亲对女儿说,老师每天都在夸你们各有天赋,是天才。但到最后还是要出考试结果的。学习好的,在华尔街年薪50万美元,学习不好的工作很辛苦也就年薪5万。社会地位已经形成才醒悟,是不是已经晚了。相比之下,还是中国老师实在,教室里一边挂草鞋一边挂皮鞋,一目了然,奋斗也有目标。

    在金字塔的塔尖,都面临考核,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考评,媒体每天都在计算打开率传阅率。就是航天员也是考试考出来的。作为歼击机、强击机的飞行员,你没有安全飞行上千个小时,根本就没有考试资格。然后就是一直的测评,在最后两天前还有A乘组B乘组,谁的状态好谁上。

    所以没必要跟着舆论和一些教育专家表达对考试的厌恶,天天喊着减负,毕竟孩子到哪里都要考,不如家长做好面对失误的引导工作。

    长征五号一身有几十万个零部件,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而且不出问题实在是个大难题。国际上大推力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只有51%。以发动机为例,机样研制出来后,试车连续4次均遭失败:两次起动爆炸,两次燃气系统烧毁。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是批评是处罚还是帮忙卸包袱找原因,都是考验组织者担当的时刻。

    即使在发射时,长征五号也出现了问题,科研人员很镇定,发射推迟了160分钟,还坦率地跟媒体交流问题的原因。最终,火箭一飞冲天,非常圆满。

    每人都要认识好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成功就是差点失败,失败就是差点成功。航天人说,他们要正确面对成败,也更珍惜成功、渴望成功,也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追求成功。

    只要是成长,只要是考试,就要面对病痛面对无奈,但目标是成功。曾当过备份,尝过等待滋味的景海鹏,这次上天之前曾说,我们就是要建立成功的信仰,为了成功做所有的准备、越精细越好,当然有一个让人坚信成功的氛围很重要。

    因此,成功这个比黄金还贵重的氛围,责任在家长!还是那句话,家长的心有多大,孩子的舞台就有多大,家长的指导是在恰当时机的点拨,而不是全线压上盯人战术。

    返璞归真,成功不能靠宅男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奈何现在IPad、手机、电脑电视诱惑太多,家里普遍是宅男宅女。长征五号的科研人员也是闷头猛钻,两耳不闻窗外事吗?

    笔者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看到,科研人员的驻地普遍离发射架一两公里。有人说文昌是原始荒蛮的椰林与现代化的火箭发射场共生的状态。在林间小道上,不时能看见穿着长征五号工作服的科研人员匆匆走过的身影。有一位航天科技集团的女科学家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走两万步以上,这里PM2.5是零。大家都很珍惜锻炼的时间,几乎没有人在院子里坐车。

    无论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无论是总设计师总指挥还是普通员工,他们都吃着一样的工作餐,也都在林间跑步或散步。很多人反映,看到过银环蛇、竹叶青、蜈蚣和大蜘蛛,虽然也害怕,但时间长了也知道毒物们的习性了,反而走路的时候很坦然,能体会人与自然共生的快乐。

    也许,他们远离俗世,规避了很多宴请、各种奢华享受的诱惑,所以能清心寡欲地投身工作。航天元勋里,除了邓稼先是一次事故受到核辐射患癌症早逝、郭永怀是飞机失事时不幸牺牲,其他科学家都是八九十岁的高寿。

    分析原因,确实与他们生活上既不挨饿赤贫,也不过于奢华,工作上目标明确,不用处理过多复杂关系,有信仰和理想有关。酒泉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钱学森高龄时来发射中心,对任何问题仍非常有兴致,处处尽心指点,在院子里到哪里都尽量步行。看来,一定程度的劳其筋骨对一个人身体只有益处。

    平凡的成长,才能有真正的成功

    在孤悬于城外30多公里,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夜生活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科研人员的生活不仅是平凡,简直是有些平淡。但恰恰是在这种平淡的生活和平凡的坚持中,他们创造了成功的奇迹。

    在“火箭院食堂”门口有一副对联:驯火牧天寰宇任驰骋,携山揽海边塞踏歌行。不禁感叹:“对仗用词都很好,尽显长征系列火箭研制者的豪气与才气,太不像工科生写的了。”旁边一位航天人告诉记者,那些技术人员一个型号在荒郊野外研究10多年,也没什么业余活动,有空就琢磨写诗,出了不少诗人。

    发射成功当夜,长五总设计师李东激动难眠,竟然仿歌行体,写成了92言的《巨箭行》。所不同的是,诗的后面缀满了严谨的注释,能看出他理工科的学术习惯。

    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何必还要为学文科还是理科纠结呢?跨界已成新常态。这些理工男的诗性,正是来自扎实的工作与平凡的生活。他们的成功正是来自这种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诗意。

    11月初的两个国之重器面世意义非凡。仰望着歼20飞过蓝天,长征五号冲进苍穹,激动的泪水划过脸颊,不少中小学生自费来到珠海来到文昌,美美的科技梦从这里起航。有人说,飞行也许只有短短5分钟,却堪比10年政治课科普课。孩子对国家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与期许埋在心底,由此激发的拼搏动力不可限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曾透露,中国运载能力超过百吨的重型运载火箭15年内有望实现首飞。遥想5年前,航天科技集团还称,计划长征五号的推力将达到833吨,而今年11月腾飞的现实版长五推力已经达到了1060吨。可见,火箭的设计是一个不断摸高,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

    孩子也是一样,没有培养到那一步,我们往往还无法摸清他的潜力。15年后,现在的中学生都已经到而立之年了,无论学文学理,他们必将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大爆发的记录者、经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今天种下种子的家长,那时候都在收获成果了。看到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地经历艰难走向成功,真希望将他们的经验用在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充满天赋的生命,经过艰苦的锻炼,取得最终的成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4日 12 版)

“读写文明”时代的父母遭遇“电子文明”时代的娃
长征五号的家教启示
酒泉航天城的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