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风评

郑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4日   09 版)

    把大学和中学都难倒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新高考来临,有一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大学和中学面前: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拔尖创新人才?

    新高考招生方案没有了现在统一分数录取的模式,实现三位一体招生,即高考成绩、学业成绩和大学综合素质评价各占一定的权重。基本上所有985、211大学都在谈及需要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中学如何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又如何选拔拔尖创新人才?

    以现在中学和大学的培养模式来看,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名不副实——各个示范高中大都有实验班,大学也有名目繁多的实验班,但中学的所谓实验班,基本上是以分数为标准的,即高分生班,同时,大学针对中学的实验班,也会设立实验班,大学的实验班在招生时有针对性面向高分生班,大学实验班其实也是高分生班。

    到底什么才是拔尖创新人才?这个问题把大学和中学都难倒了。笔者参加过几个相关的会议,几乎没有一致的标准,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钱学森之问。大学招生的主要标准是高分生,中学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高分生。如果新高考招生方案没有了分数概念,大学或许根据学生平时学业成绩,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也可以发现大量的高分生,但这个高分生和现在教育界提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

    拔尖创新人才肯定不是偏才和怪才。北京某所著名中学有位学生,数学每次考试都是满分,但物理、化学考试大都不及格,高考数学满分,但其他科目很低,只考了500多分。拔尖创新人才得具有完人教育的倾向,即文史哲不露怯,物化生不含糊,即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科均衡发展。

    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即拔尖创新人才得有健全的人格。这需要学生从小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培养。

    没有了三尺讲台 老师该如何上课

    随着新的中考和高考来临,逼迫着中小学的课堂发生变革。新高考和新中考不仅是选拔性考试方式的变革,背后是育人理念的更新。比如,北京的少数示范高中校尝试新的课堂授课模式,把教室里传统的三尺讲台取消了。

    这个做法和现在新的高考和中考有莫大关系,与即将大面积实施的走班制有直接逻辑关系。这意味某个学科的老师未来会没有办公室,教室就是他的办公室,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格局,学生自主选课,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如何让老师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建立新的学与教的关系,目前可行的办法是把老师固定在某个学科的教室里,随时答疑。而过去的讲台占用了教室有限的空间,取消了讲台,其实是给老师更大的空间,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没有了三尺讲台,老师该如何上课?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室没有了高高在上的讲台,老师和学生更容易进行平等交流。因为讲台是一种空间距离感,把这种空间距离取消了,在心理上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走班制实施后,学生和老师需要快速建立起这种信任感。

    取消三尺讲台,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的座位上被动学的课堂教学局面。教室取消了讲台,说明老师和学生是一个教学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堂探讨和研究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客观看待这种现象,并不是说:取消了三尺讲台,老师的身份就不那么重要了;没有了讲台,学生就不尊重老师了;没有了讲台,教师就没有权威性了。恰恰相反,老师需要在没有讲台的教室里建立自己的权威性,获得尊重,在不同的空间里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改革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征,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把教室里的三尺讲台取消了,是不是立即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了?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论证。这种方式的课堂是不是和即将面临的选课和选考相配套,也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研究。

郑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4日 09 版)

“海带”成新潮 留学难镀金
村小“小而美” 不再是梦想
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