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正在热映。19岁的德州少年比利·林恩不得已参军入伍,来到伊拉克战场。他拼死救助受重伤战友的一幕被偶然拍下,于是成为国家英雄,与全班战友一起回美国做巡回宣传。然而,在灯火辉煌的演出舞台上,战场上险死还生的一幕幕都在比利·林恩心里回放。静心细看这片子,你可以透过细腻的镜头,看到这少年人的迷茫彷徨与蜕变成长。
若不是被迫上战场,又偶然成为英雄,林恩大约与其他同龄人的生活、眼界、心路都不会有太大不同。作为英雄回国宣传时,林恩感觉到与环境难以融入。家乡的亲友邻居为他骄傲自豪,陌生人们或热情友好、或好奇惊叹、或无聊无礼,也有商人冷静盘算着林恩他们的商业价值、投入产出比如何……然而,对林恩来说,几乎无人懂得他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战火的残酷无情,当地伊拉克人对他们的排斥乃至仇恨,战争的无意义,都仍在心里翻腾。那些,仿佛比眼前的繁华热闹更加真实。此刻的他,跟上战场之前不一样了。
中场表演时,林恩陷在噩梦一般的回忆里——即便拼死救护,依然眼睁睁看着战友重伤死去。他遭遇与敌人近身肉搏,生死关头手刃对方。他僵立在当场,直到战友提醒他表演已经结束,才回过神来。这算不算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缩写为PTSD)?还不足以下定论。与他一起巡回宣传的另一位战友,易怒、易激惹远比林恩明显。
若不急于贴标签,不急于用过往经验来判断眼前的人和事物,那你会容易听见这个少年没有直接发出的呐喊:这一切到底怎么了?——从姐姐意外车祸,到自己被迫离家远赴伊拉克杀敌,忽然与战友死别,自己也险些送命……没有哪样是他想要的。然而一切都那样发生了。参考美国法律,林恩还没到可以合法喝酒的年龄(21岁),他真的需要一点时间,来从各种震惊眩晕悲痛、战场记忆与眼前繁华的巨大反差和命运无常的冲击里,平定下来。
英雄的荣耀,与明星歌手同台表演的光环,都不足以抵消战场上所受的震撼;而那些历历往事、心潮起伏几乎无人能懂,这更加重了林恩的不真实感:战场与和平地带,简直是两个世界!
战场上的遭遇,林恩若心里接不住、过不去、放不下,的确很可能留下心结或创伤,关键看他能否承载。生命的洪流原本奔流不息,是当事人的观念、回应方式、所作的选择,决定了他会卡在心结中,还是历经磨砺后,内心更强大。
依然年少的林恩正在不断成长中。能够看到的是,即使命运看似大起大落变化无常,他对自己的选择是有承担的。之前上战场还带着被迫与无奈。这次巡回宣传、中场表演后,他其实有机会留在家乡。心怀愧疚的姐姐一直觉得弟弟上战场是受她所累,想方设法帮他找到了不必回战场的充分理由。林恩迷惑过,认真考虑过,何况还邂逅了一见钟情的美丽姑娘……然而终归,他还是决定回到战场去。无论是想跟战友们生死与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个男孩子在长大,在学会取舍并承担。
很多时候,为什么选择走哪条道路,当事人自己在意识上也并不清楚。就像诗歌里咏叹的:“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林恩不会用诗来表达,他只是简单质朴地说:这或许就是命运。
命运这个词,我们通常用来指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然而,事情本身并不能决定什么,如何看待、如何回应,从来都取决于你自己。
再上战场,林恩能否承载他不确知的未来?这些在电影剧情之外了。不过,他有坦然承载的潜力——巡回宣传时,面对媒体采访和众人热切的眼光,林恩既不夸大、也不忸怩,只是如实地说他所记得的。真实本身,可以帮我们回归内在力量。若企图远离内心,另外打造什么高大上的形象,那个形象会脆弱得不堪一击。你若误把那本来就虚幻的形象当成了自己,也很容易在形象破灭时误以为自己的价值损毁了,于是陷入崩溃状态。尊重事实,活得真实,才能真正带来脚踏实地的安稳和内心的强韧。
林恩显现出来的承担和承载,其实人人都有。因为心灵原本有无限的潜能,这潜能人人具足。杀不死你的,都可以帮你恢复本来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