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双创断想

请叫我总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玄增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3日   07 版)

    11月15日至19日的成都,聚集着世界上最多的年轻“总裁”。很多人的脸上还稚气未脱,却已经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锃亮,运作着已经融资几百万元的项目。他们之间,早已放弃了“同学”这个尚且属于象牙塔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总”。

    “×总,刚才有记者联系我,想采访您。”

    “×总,我已经给对方回过电话了。”

    “×总,……”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只是在相互开玩笑,而更多的人是认真的。甚至要求团队内部使用这种称呼,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团队的规则。

    称呼的变化,起码能够证明本次大赛的“实战性”。这一特征从评委的设置可见一斑。与往届大赛不同,本届“创青春”在评委的设置上基本全部邀请创投界人士。王旭东是信中利资本集团合伙人,也是此次大赛的评委之一。在他看来,大赛中的很多项目到社会实践阶段基本上已经接近于创业了。成立公司、获得融资、准备上市……很多项目看起来已经不是一群大学生的参赛作品,而已经是创业的成熟果实。

    所以,他们似乎理应称“总”。

    然而399个参赛的项目,在成熟度上并不总是一致的。同样作为评委,真然资本的合伙人李征光表示,他接触的几个项目有些相对比较成熟,已经进入融资阶段,有些还处于摸索实践,还有些甚至尚处于科研论证阶段。

    在项目落地之前,称呼先行落地。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创业似乎笼罩着一股浮躁的气息。

    理应承认,高校是创新的集中发散地,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活跃的思维和最开放的视角。但也正是因为对社会接触的缺乏,高校大学生创业更容易模糊市场意识,最终导致项目难以落地。

    “客观上来说,我更希望高校集中力量做创新。”李征光说,“个人不建议高校花太大的精力做创业,因为大学时期还是要更多积累自己的知识、理论和思维体系,过早接触市场,可能会损失学生阶段打下的基础。可以在进入社会几年之后,经过实践和工作经历,不断加强自己的想法,等各项资源积累比较到位,在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其实是一种浪费。”

    也许,高校创业在激情之中,还应该保持一点儿理性。

    (实习生杜沂蒙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玄增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3日 07 版)

从“想得到”到“做得到”的艰苦跨越
用情怀唤醒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请叫我总裁
拖、拉、拽出的“创客贴”
“走进红色大课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公益创业:钱还是个大问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