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他用一生诠释爱岗敬业

——追记共产党员、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

宋建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02日   02 版)

    上过前线打过仗,担任过武钢经理、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省政协主席,他曾是媒体记者追逐报道却没能成行的对象。今年2月,当他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他已溘然长逝。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石门峰的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从此刻上了第1304个名字:沈因洛。

    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他生前的原则。但自去世至今,人们念及他,依旧难过、不舍、感慨万千:对待工作,“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对待群众,“他心心念念没有二心!”对待身边人及自己,“他总是要求那么严苛”……

    从军人成为精通钢铁业务的企业领导

    一张满头银发、笑容疏朗的遗照,下方,端端正正摆放着两个玻璃瓶,盛着两家人专门取回的黄土:一“圣土”、一“故土”。这是11月25日,记者在沈因洛家中见到的一幕。

    “圣土”取自延安,“故土”取自江苏。

    1920年12月,沈因洛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农村。1937年,华东沦陷,他弃医从军,和十多个进步青年一起,跋涉数月,次年抵达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沈因洛跟随部队打击日寇,曾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原突围。

    1961年年初,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接到中央调他赴武钢工作的命令。

    爱人曹俊敏记得当时的情形:临近春节,她因病还在住院,“他嘱咐了我几句,卷起行李,说走就走了,留下我和孩子在广东。”

    从一个在部队管组织管政治引领的岗位,“空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做副经理,曹俊敏说起他,是“靠学习从外行到了内行”。

    到任后,沈因洛白天跑基层,晚上学业务。

    为扭亏为盈,沈因洛到一线向干部职工问计。在高炉炉台上,沈因洛发现,高炉焦比高达五六百公斤,就请教怎样改进操作、节约焦炭;在平炉操作室,他发现平炉冶炼时间长、寿命短,就请教怎样改变这“一长一短”。

    到了晚上,厂里的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技术骨干,一一被请到他的办公室,成了座上宾。从最基本的生产工艺流程,再到管理知识,沈因洛拿个本子,毕恭毕敬地听,工工整整地记,除了每周六,每晚都要坚持学到10点以后。

    半年时间,军人出身的沈因洛,成为精通钢铁业务的企业领导,不久,升任经理。

    做人做事,要像钢铁一样踏实、过硬

    从1961年到1982年,沈因洛一直在武钢工作。

    那时候,钢产量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标志”。武钢也先后经历两次重要创业:第一次是在建厂不久,争取达到“双百万吨”产能,建成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第二次是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建成新中国引进西方技术最先进的企业。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作风,成了沈因洛在武钢的两件要事。

    至今,在老一辈武钢人中,仍流传着“开会”“会说话的石头”的故事。

    刚到武钢时,一次,沈因洛召集各分厂领导开会,通知8点开,沈因洛7点55分到达会场,8点,他宣布会议开始。可是,二三十个分厂领导,只来了十多个。

    在当时,开会迟到似乎已成陈年旧习。但是,沈因洛不允许这样的作风。他没有当场发火,而是叫机关党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坐在门口,“迟到的人不要进来,叫他们就在外面等着”。

    就这样,前面一批人的会议,一小时开完了。散会后,等在外面、迟到的分厂领导们,被“请”到室内,沈因洛没有批评,也没有责问,而是跟之前一样,将会议认认真真又重新开了一遍。

    迟到的人面面相觑,一言不发。大家都觉得,这比受到责骂还难堪。

    从那以后,机关再开会,大家再不好意思迟到了。同时,这些负责人也将严要求带到了各个分支机构,整个公司会风有了很大转变。

    人们发现,沈经理不光时间观念强,同时,厉行节约,要求人们实事求是。

    为抓矿石质量,沈因洛一连几个月跟工人跳渣坑、搬矿石。时间久了,工人们什么都愿意跟他讲。沈因洛也得以对厂区方方面面情况了如指掌。

    一次会议上,一名部门负责人在台上夸夸其谈大讲成绩,沈因洛不声不响地取出一块石头,说是前一天从铁矿石堆里捡来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众人默默注视着这块“会说话的石头”,那名部门负责人瞬间满脸通红。

    原来,内行人都知道,这根本就不是铁矿石,而是一块含铁量很低的普通石头。沈因洛沉默了半晌,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是搞钢铁的,做人做事,要像钢铁一样踏实、过硬啊!”

    在他的带动下,公司整个风气迅速改善,生产形势和经济效益逐步好转。1963年,企业原计划亏损2200万元,实际盈利1508万元。

    上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建设“一米七轧机工程”,是我国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首次创举。

    老员工齐金堂回忆,当时政治环境特殊,加上国外技术力量制约,仅前期与西德、日本人谈判,就花了9个多月。仅西德人的报价资料,就装满了126个纸箱。

    作为中方技术谈判总代表,沈因洛殚精竭虑,排除重重干扰拿下了合同。随后,100多个工地需要调度,数不清的技术难关需要破解……沈因洛吃在工地、住在办公室,率领十万工人紧锣密鼓建设。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1981年年底,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武钢的生产从此迈进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新时代,优化了我国钢材品种的结构,“十里钢城一片欢腾!”

    “退岗不褪色,离休不离党”

    1982年至1993年,沈因洛先后在湖北省委、省顾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也曾担任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11月24日,在湖北省政协,谈及沈因洛的工作作风,曾分管全省农业工作的老领导王生铁体会很深。

    上世纪90年代,每隔一段时间,王生铁都会收到沈因洛的来信。在推广农村沼气应用时,“沈老在报纸上看到外省农村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总要用红笔圈起来,核心处还要一一标注,请我比照参考。”有时候在省内报纸上,沈因洛看到报道说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发展不够均衡,“也会圈出来,邮寄给我,嘱咐我沼气工程关系农村千家万户,要注意均衡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湖北的农场管理权一度收回到省里,随后暴露了一些问题,农场场长、属地领导和普通群众都非常着急。王生铁将这一情况在电话中与沈因洛交换意见,沈因洛说,“别急,我下去调研,给省委、省政府反映真实情况。”

    沈因洛的司机吉胜也对这一段经历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末,年近80岁的沈老跑遍了全省所有省属农场,跟一线场长、职工了解情况。”吉胜记得,有些领导赶来作陪,都被沈因洛劝了回去;有些领导很“执着”,站在车前不走,沈老说,“你们不走我就走”,当地领导只好作罢。

    调研回来后,沈因洛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王生铁回忆,省领导认真研究后,把农场管理权重新下放,“实践证明,沈老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

    1995年,沈因洛离休。在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干部严红的记忆中,沈因洛“退岗不褪色,离休不离党”。

    2013年7月29日,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向省级老领导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精神,时任副局长马在学负责传达。

    那天下午,沈因洛早早到了会议室。严红记得,“当时已93岁高龄、满头银发的沈老,不光认真听,还时不时埋头做笔记。”

    传达结束,马在学握着沈因洛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能来参加我们的会议,您能来参加,是对我们老干部局工作的最好支持!”沈因洛却说,“可不能这样说。老干部参加政治学习,是服从组织安排,是讲纪律、是讲规矩。不来是不对的。要说感谢,我们老同志应该感谢省委、感谢老干部局。”

    “一席话,非常朴实、非常自然。”严红对沈因洛肃然起敬。

    本报武汉12月1日电

宋建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02日 02 版)

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
一切源于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
他用一生诠释爱岗敬业
生长在法国的“华人创业圈”
戴尔和朱蒂的木屋
尖端科技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