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青海省湟中县马牙村下乡义诊,有一位60多岁的回民老大爷,说自己平时总是头昏眼花,感觉很不舒服,我用随身带的血压计给他一量,把我吓了一跳,高压200多(毫米汞柱),随时有脑出血的危险。后来一问才知道,当地人喜欢喝一种放盐的熬茶,还喜欢吃腌制的酸菜,食物中盐分偏高,容易导致高血压。”于彬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那天为了进村给老乡们看病,他们坐着汽车在土路上颠簸了好几个小时,到了村口,路窄,大客车进不去,只好步行。“在援青期间,我强烈地感受到,有的人保健知识和医疗知识很少,援助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一些人改变饮食结构,获得更多的保健知识”。
于彬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支持西部地区的“博士服务团”智力“转移支付”项目成员,2015年11月30日到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挂职任副院长,至今已满一年。
在笔记本上记录每个患者的信息
于彬刚到青海时,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疼,入睡困难,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左右就醒。“平时不敢吃太饱,我这风风火火的性格,快言快语,走路也快,现在都得放慢语速放慢脚步,因为是在高原。”援青一年,于彬最大的感受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工作,医生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令人敬佩。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所以诊治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为主的综合服务三级甲等医院,共有肝病科、呼吸科、性病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科、职业病科等12个临床科室。于彬不仅要出门诊,还要做好副院长分管的各项院务工作。挂职一年来,于彬在提升该院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于彬每周出门诊两次,每周诊疗患者100余人次。在出门诊的时候,带教1至2名医生。
“于博士对门诊非常重视,针对每个病例为我们进行细致的讲解。由于牧区患者不方便携带门诊病历,于博士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位门诊患者的就诊信息,她说这样可以保证每位患者就诊的延续性。”被带教的32岁中西医结合科大夫赵鹏飞常常被她对病人的细致、耐心所感动。
在赵鹏飞眼中,于彬对待每位患者都和声细语。有时,患者咨询的内容超越了皮肤科的范畴,比如有一个病人说他总是感觉自己心脏不舒服,于彬就为他听听心跳,然后告诉病人说他可能有高原性心脏病,需要转到专门的科室进行治疗。还有人说自己眼睛不好,于彬也帮忙看看,给出就诊建议。于彬说:“这里的病人来看一次病不容易,医生要成为多面手,我们掌握的医疗知识比普通人要多,所以要更加耐心。”
“嘿,于大夫,我的病你给看好啦”
让于彬印象最深的一位病患,是一位怀孕32周的名叫万美的藏族孕妇。由于全身大面积湿疹,这位患者痒得整夜无法入睡,多方求治效果不佳后找到于彬。服下于彬配制的药后,皮疹基本上消退了,湿疹也治好了,到生孩子前一直没有再犯。这位孕妇的家人非常感激,给于彬送来了“高医攀新峰,妙手扶桑梓”的锦旗。于彬说:“这面锦旗我一定要带回北京,这是患者对一名医生最大的褒奖。”
在挂职期间,于彬积极参加青海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义诊下乡活动,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均留下她的足迹。“由于高原日光照射比较强,我发现有的地方的群众日光性皮炎、面部色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我们走社区、进医院,从皮肤科医生的角度,普及皮肤护理、饮食调理的知识,讲授皮肤疾病的治疗策略,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于彬说。
“我喜欢在接诊时和患者沟通,我认为良好的沟通是和谐医患的第一步,治疗效果也更好。”于彬说,让她感到最欣慰的事情,就是患者说一句“嘿,于大夫,我的病你给看好啦!”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临床及科研队伍
“这一年,我过得非常充实,也非常忙碌,都顾不上想家了。想到一年的援青即将结束,心头还有几分不舍。”于彬说。
援青期间,于彬为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职工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申请及科学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在该院领导和医务处的支持下,2016年年初制定了《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自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培育中青年医护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孵化院内有发展前景的课题。在她的指导下,医院建立起第一批自己的科研数据库和专家库。
为了鼓励该院医务人员发表高质量的SCI学术论文,在于彬的倡导下,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制定了《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SCI论文奖励办法》。医院功能检查科主任王金环撰写的《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超声特征》论文,发表在英文杂志《国际临床与实验医学》上,实现了该院发表SCI论文零的突破。
于彬还邀请其他“博士服务团”成员,在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开展科普讲座5次;促成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解放军302医院的对接,开启了医疗协作、人员进修、远程会诊等项目合作。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的落实,“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临床及科研队伍”。
据了解,自2000年开始,“博士服务团”作为中组部、团中央支持西部地区的“智力转移支付”,在十几年的时间中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一项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