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被撕裂的德国,被夺走的安全感

孙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10日   04 版)

    默克尔总理去年说,难民危机将会改变德国。真可谓一语成谶,这一年来,德国确实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共识没了,社会被撕裂;暴力、奸杀、恐怖袭击等恶性犯罪事件频发,人们失去了安全感。面对突然被改变的德国,人们该怎么办?

    难民潮来了,社会共识没了

    自难民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社会便呈现出被撕裂的特征。面对规模空前的难民潮,德国民众的态度从一开始便存在分歧,有在火车站欢迎难民、通过各种渠道救助难民的志愿者,也有在网上辱骂难民甚至纵火焚烧难民安置点的民众。在这两种极端态度中间,还有一些人内心充满了道义上要接收与情感上想拒绝的矛盾与冲突。

    德国各个政党在难民问题上也存在明显分歧。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基民盟(CDU)主席、联邦总理默克尔和基社盟(CSU)主席、巴伐利亚州州长吉霍夫尔之间的意见分歧。即便是在同一政党内部,人们的意见也不一致,例如,默克尔所在政党的一部分党员就对默克尔的难民政策不满。

    如果难民潮只是引发一些政治口水战倒也罢了。让人担忧的是,德国部分民众对难民涌入的不满情绪,不仅让反穆斯林移民的“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运动(Pegida)死灰复燃,也让本已走向衰落的右翼民粹政党备择党(AfD)支持率上涨。在已经过去的多个联邦州的议会选举中,备择党凭借其反移民、反难民、反伊斯兰化的民粹主义路线,赢得了许多选民的支持,一跃成为这些州的第二或第三大政党,成为一种有可能改变德国政治格局的政治力量。备择党的崛起,是德国社会共识遭到破坏的标志和结果,其存在预计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裂。

    被难民危机撕裂的又何止德国。英国退出欧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右翼民粹政党在欧洲各国崛起,接纳难民的西欧国家与不接纳难民的东欧国家针锋相对,不都说明欧洲也被撕裂了吗?

    犯罪率上升,安全感下降

    自从难民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明显感到德国媒体报道的犯罪事件增多了。根据联邦内政部在2016年5月公布的数据,德国登记在案的犯罪事件在2015年达到了633万起,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4.1%。其中,外国人犯罪事件增至90万起,比前一年增长了50%。从犯罪种类看,入室盗窃案件比前一年增长了10%,达到16.7万起。暴力犯罪、谋杀、抢劫犯罪案件比前一年增长了0.2%,达到18.1万起。性侵害和强奸案虽然在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但其数量与前一年相比却下降了4.4%,降至7022起。另外,根据犯罪事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犯罪率最高的地区是柏林、汉堡、不来梅以及北威州,犯罪率最低的地方是巴符州和巴伐利亚州。

    短时间内超过百万难民涌入,再加上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国内外发动的系列恐怖袭击,让德国人的恐惧感在2016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上升。R+V保险信息中心2016年7月12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德国人担心恐怖主义袭击,比前一年增长了21%;68%的人害怕政治极端主义,比前一年增长了19%;67%的人担心外国人涌入的后果,比前一年增长了18%;66%的人担心德国公民和政府无法解决难民问题,比前一年增长了16%。鉴于这一调查结果,海德堡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施密特(M. Schmidt)将2016年称作“恐惧之年”。

    此外,因为涌入德国的难民主要是正处在生育旺盛期的青壮年穆斯林难民,一旦他们获得避难权,他们的家人亦将随后进入德国。这也引发了部分德国人对于文化异化的担忧。11月21日公布的一项弗里德里希·艾尔伯特基金会的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担心德国社会被伊斯兰化。正是这种担忧,让反穆斯林移民的政治力量在德国乃至欧洲迅速崛起。

    都是难民惹的祸吗

    备择党和Pegida运动人士都喜欢将德国犯罪率的上升归咎于难民,甚至将难民等同于犯罪分子。从德国媒体报道的犯罪事件来看,确实有不少作案者是难民。例如,科隆跨年夜大规模性侵案的案犯多数是叙利亚难民。在维尔兹堡附近持斧头砍伤火车乘客的案犯是叙利亚、阿富汗籍难民。在安斯巴赫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案犯是叙利亚难民。在弗莱堡强奸并杀害医科女大学生的嫌犯是一位17岁的阿富汗难民。在波鸿先后强奸两名中国女留学生的嫌犯是一位31岁的伊拉克难民。

    尽管上述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德国的犯罪问题专家一直否认难民犯罪率更高的说法,因为许多外国人的犯罪事件都是违反外国人法的事件,如非法入境和居留,此类犯罪事件被认为对人们的安全感没有直接影响。如果将这些只有外国人才能犯的罪行排除,2015年的犯罪事件将会降至592万起,与前一年相比仅增长了0.1%。

    联邦刑警局的数据还显示,2015年,柏林地区37%的犯罪嫌疑人是外国人(即没有德国护照),比前一年增长了3.5%。在汉堡,41.4%的犯罪嫌疑人是外国人(注:不包括那些只有外国人才会犯的罪,例如非法入境和居留)。在暴力犯罪嫌疑人中,有46.5%的人是外国人。在性犯罪嫌疑人中,有41.5%的人是外国人。这里所说的“外国人”并非都是指难民,还包括交流学生、外国驻军、长途大巴司机、游客等。

    联邦刑警局的专家称,难民的犯罪率与德国的平均水平持平。此外,在讨论外国人犯罪问题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外国人比德国人更容易遭到控告。因此,德国联邦内政部长一再强调,难民和德国人的犯罪率是相当的。大部分难民并没有犯罪,他们是来德国寻求保护与和平的。

    专家们说的固然是事实,不过,随着难民大量涌入,德国犯罪率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民众有时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理会专家们的统计数据。这也是当前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人们说,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后事实时代”(Post-Truth Era):人们的判断不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感觉。当事实和感觉出现偏差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感觉。

    当德国不再让人感到安全,该怎么办

    不少在德国生活的华人对德国近来的变化感到不适应。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华人对默克尔及其难民政策的批评甚至谩骂,例如批评她“祸国殃民”,骂她是“圣母婊”。我虽能理解在德华人的不满,但是我觉得这么做对善意行事的默尔克并不公平。

    抛开其他促使德国接收难民的原因不论,默克尔也是在依法行事。接收难民是德国《基本法》第16条的规定,并且该法并没有为此设定任何上限。在面临接收与不接收这种前所未有的两难抉择时,默克尔选择遵循《基本法》的规定并没有错。虽然我对大量难民的涌入也有担忧,但是,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一个不将难民拒之门外的德国,一个由默尔克领导而非右翼政党领导的德国。因为这更符合德国作为一个开放、自由、包容、负责的国家之形象。

    毋庸讳言,德国确实因为接纳难民付出了代价。但有错的不是默克尔,而是那些不守法的难民。看到德国多数民众仍然支持默克尔和她的难民政策,心里便不由得更加尊重德国人了。这一年来,德国民众对默克尔的支持率虽有起伏,但支持默克尔的人始终比反对她的人多。最近的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德国接纳难民的做法是“好的”;59%的人支持默克尔竞选连任下一届总理。这说明,支持默克尔的德国人是主流,反对默克尔的是少数。这应该归功于德国的公民教育,让多数民众具有了对异己的包容力和对右翼言论的免疫力。骂默克尔是“圣母婊”不仅可能触犯德国法律,还暴露出了自己的狭隘,应慎之又慎。

    笔者看到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表示,想要因此放弃原本留学德国或者毕业后留在德国工作的计划。我认为这并非明智之举。德国确实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全了,但人们也不必过多让自己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媒体所报道的恶性犯罪事件虽是事实,但终究只是小概率事件。更何况犯罪事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不只是当下的德国才有。德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安全的。除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下降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艾尔伯特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只有少数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难民的影响(6%)。

    在难民到来之前,德国社会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大量难民在短时间内的涌入打破了这种平衡,引发了德国社会的震荡,人们对此不适应和不满在所难免。不过笔者相信,随着难民潮的消退和德国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难民危机的消极影响将会逐渐得到有效的控制,德国社会也将会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德国目前正处在这种波动的过渡时期。人们确有必要小心,但不必慌乱,既不要让恐惧主宰自己的生活,也不要让怨愤破坏自己的心情。这是我们在“后事实时代”所需要的一点理性。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孙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10日 04 版)

2017年将是欧盟“生死攸关”的一年
弹劾案通过预示朴槿惠时代徐徐落幕
巴黎实施车辆单双号限行应对雾霾
被撕裂的德国,被夺走的安全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