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人民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不是因为我们有多热爱数学,而是因为1978年的一篇报告文学。
文中的陈景润,生着重病,点着煤油灯,扛着政治压力,清贫到连一支牙刷都不买,却作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种证明。
读者两行热泪:做学问,当如是!
不久前,一位刚入高校任教的年轻博士,在论坛发帖:如何能快速赚到一百万元?
网友一片唾骂:搞科研,你不配!
当年的数学家的确令人敬佩,今天的年轻学者就该挨骂吗?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树立典型人物的时候,依然追求道德感和苦情风。特别是对做学问的人,我们一再地追问:你生活很艰苦却很享受对吧——好像那是应该的一样。
当地时间12月4日晚上,硅谷举办了一场给基础科学研究者的颁奖典礼。没有领导讲话和催泪报告,有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一个奖项要发300万美元。
它叫“突破奖”,发起人有扎克伯格、马云等,还有一个俄罗斯人尤里·米尔纳,他曾经是物理学家,因为眼光不错,投资了脸书、推特、阿里巴巴、小米……
从2012年的首届算起,“突破奖”已经给全世界在数学、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发了2亿美元,今年还开始给青少年和科研生涯刚起步的年轻学者设立奖项。
好莱坞老牌明星摩根·弗里曼串场当主持,《速度与激情》主演范·迪塞尔前来捧场。在这场盛会中,这些奥斯卡的宠儿只不过是小小配角,真正的主角是科学家。
数学奖得主让·布尔甘早在20年前就手握数学界桂冠菲尔茨奖了。生命科学奖得主史蒂芬·埃里奇致力于细胞研究。共享基础物理学奖的安德鲁·斯特鲁米格等3位科学家是研究弦理论的。
听过这些名字的人请举手!好了不用假装你听过了。突破奖的那个俄罗斯发起人米尔纳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大众听见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的名字,比听见基础科学家的名字激动多了,这应该让人感到羞愧,因为这与科学家对人类生活真实的影响力是不匹配的。
管他匹配不匹配,宇宙的真理不因你的点赞而存在。把这种超然物外做到极致的,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者大有人在。比如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他的个性比他的研究还要出名——拒绝菲尔茨奖,不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不领取“千禧大奖难题”100万美元奖金,最后干脆连研究所的工作都辞了。
佩雷尔曼这样的人被称为“非常不物质主义”,也许正是因为对名利的极度无所谓,这些伟大的心灵才拥有广阔空间,让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得以栖居。
但是,科学家可以不要,不代表社会就可以不给。他们可以选择安贫乐道,不代表那是应该的。
过去我们的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是因为我们给不起好的条件。可是几十年过去,很多人反倒觉得,不能忍受艰苦,就不配搞研究了。
一个国家对做学问的人的尊重程度,真实反映这个国家的认知水平。一个国家给做学问的人回报多少,真实反映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不能站在道德高地,要求科学家清贫,又站在世俗角度,要求他们出成果,然后有一天,当这成果带来了收益——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生活改善,我们都坦然享受。
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有尊严的生活。在一个演员、房地产商和政客被奉为超级明星的社会,对这分尊严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归根到底,我们与未来之间的有效链接,只有靠科学家来建立,特别是最寂寞的基础科学。
“最棒的物理学家至少不能比华尔街操盘手挣得少。”米尔纳曾对媒体表示,这是他投资突破奖的初衷,就是要让世人知道,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也一样有丰厚回报,一样能像摇滚明星名利双收,就连突破奖的奖金数额都是参照金融行业年薪标准制定的。
只是结果真的很难说。
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让陈景润一夕之间家喻户晓,同时影响了一代年轻人投身数学研究工作。
2016年,CNN全程直播、嘉宾阵容堪比奥斯卡的突破奖,脸书主页只有4万多个关注者和4万多个“赞”。应邀出席的动作明星范·迪塞尔呢?有将近1亿的关注者和超过1亿的“赞”。
难道吸引我们的,真的不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