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脏打个”补丁”
不知何时起,新闻里猝死的消息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日渐忙碌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人们拼命工作,再靠胡吃海喝来缓解焦虑。
一开始表达抗议的,是肚子上的肥肉和脸上的痘痘。最可怕的,则是左胸腔无声的谴责:心脏上各类组织细胞坏死,只留下一条条肉眼不可见的疤痕裂缝。
它们不像皮外伤可以结痂恢复,一旦产生,就会陪你到老。每一次心脏跳动,疤痕组织都会阻碍生物电脉冲的信号,缩短它的传播距离,导致心律失常,诱发心脏病。
过去,生物学家扛起了攻克心脏病的大旗,他们一直在尝试用干细胞修复疤痕组织,让心脏恢复原状。直到最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另一种解法:给心脏打“补丁”。这“补丁”不是什么人体组织,而是一块导电的聚合物,能够改善电脉冲在疤痕组织中的传导,从而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不用担心,“补丁”里一点金属也没有,它的材料是壳聚糖,最早发现于螃蟹的壳中,在人体内相当稳定。也别被外科手术留下的蜈蚣般的伤口吓到,这种“补丁”厚度还不到头发丝的四分之一,不需要缝合,也就不会对心脏有任何损伤。
这块“补丁”不仅能救人,还能留下与心脏病相关的病理数据,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支持。虽然目前它只在小鼠身上成功了,但在人类与心脏病漫长的角力中,这个小生物帮我们掘出了另一条密道。
管不住评论的“天性”
“评论比正文好看。”这是互联网时代很多网友信奉的真理。除了一两条热门的抖机灵、神回复,没有尽头的互喷、掐架占据了评论区的大半壁江山。
很多人都表达过对充满戾气的网络环境的不满,数字分析媒体Five Thirty Eight近期的一项研究或许可以回应人们的疑惑。
根据这项研究,人们评论文章的最主要动机是纠正错误。一个不准确的事实,哪怕是角落里的一个错别字,他们都不会放过。但更多时候,知道文章没有提及的信息和看到了不认同的观点,才是让网友停不下评论的原因。
也不难理解,人类似乎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基因,完全忍不住用评论纠正错误,或是卖弄自以为广博的见识。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提出达克效应,描述了无知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反而表现出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
后果是灾难性的,各大网站的评论区充斥着自以为成功的纠错和对纠错的反驳。地域攻击、“小编傻帽”和“你行你上啊”成为评论次数最多的内容。
互联网的便捷除了带来自由的交流和讨论,也让人无时不刻不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为了避免影响读者的心情,已经有10多家新闻网站在过去的3年里关闭了评论区,包括著名的路透社、彭博社。
下一次指责网络让人浮躁,还是先从自己身上找毛病吧。技术无罪,在管不住的“天性”面前,再美好的设想都得败下阵来。
用无人机收集“鼻涕”
要给身长数十米,重达百吨的鲸鱼检查身体,技术最高明的兽医也会束手无策。且不说鲸鱼生活在水中,不便操作,就是被它庞大的身躯轻轻碰一下,都得在医院躺一个月。
美国科学家伊恩·克尔就面临这样的难题,直到一只鲸鱼在他的身边完成起跳、呼吸、俯冲入水的全过程,并在他的身上留下了“鼻涕”。好在鲸鱼没有吝啬自己的身体信息,这些“鼻涕”充满了自己的DNA、荷尔蒙、体内细菌等物质。
受此启发,伊恩赶紧找到学校里的机器人社团,研发出一款低成本无人机,用来收集鲸鱼喷出的液体。通过声纳系统,人们可以判断鲸鱼所处的位置并进行实时追踪。等到鲸鱼换气,无人机就会和“鼻涕”来一场“亲密接触”。不过它并没有专门用于收集的设备,完全靠机顶上粘着的开口器皿,工作时,连摄像机的镜头都会沾满粘稠的液体。基于这个特点,伊恩的学生给它取名为“鼻涕机器人”。
无人机收集鼻涕的效率挺高,每18分钟就能完成一次。过去出海数周、开销巨大才能得到的数据,交给鼻涕机器人只需要一天就能拿到,还能保证安全。
得到“鼻涕”后,生物学家们就能分析出鲸鱼的基因信息,生育状况,是否焦虑,以及内分泌系统是否健康。这些数据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们能够直接反映鲸鱼所处的环境,帮助人类一窥海洋生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