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八十二年的红军桥盼“新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16日   03 版)

    9月2日傍晚,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几位村民走过架在八舟河上的“红军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

    每天傍晚时分,如果没有特殊安排,家住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的吴玉宏都会背着手、踱着步到自家果园里“视察”一趟。通往果园的路是一座木桥,大约1米宽,几十根碗口粗的圆木搭作杈架楔入河床,90多块4米长的枋板为桥板,枋板与枋板之间通过钢丝牵引,横跨在80余米宽的八舟河上,当地人称这座桥为“红军桥”。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路过上少寨时,原有的桥已经被损毁,为了让红军过河,上少寨村民从家里扛来木头、门板,冒着严寒和红军一块儿连夜架起了这座木桥。

    几十年来,这座“红军桥”成为上少寨这个小村庄500多人进出村寨的唯一通道。河水长年地冲刷让这座“红军桥”已经变得脆弱不堪,每当村民们在桥上行走,桥体总会颤颤悠悠、咯吱作响。一到冬天,结了冰的木质桥面非常光滑,人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河去。更严重的是,每年雨季洪水一来,“红军桥”都会被冲坏几次,每次村民们都捡回木板,把桥修好。在木桥恢复通行前,村民们进出村只能靠一艘小渡船。

    不便的交通使得当地增收致富非常困难,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挣钱。留在村里的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只能被束缚在土地上过日子。

    近几年,上少寨附近的不少村落都修起了石桥,小轿车直接开进了村子。相比之下,上少寨的木桥显得有点“落伍”。一谈起其他村子新修的石桥,年近七旬的吴锡焰满脸羡慕。

    “村里不少村民家里添置了机动三轮车,但车不能从木桥上经过。”在这个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的老人看来,“红军桥”的存在似乎与村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条件并不相称。

    干净的瓷砖地板、独立厨房、带热水器的卫生间……在吴玉宏占地1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里,处处散发着致富新生活的气息。站在吴玉宏的家门口,300多米外的古老木桥显得格外扎眼,和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

    今年48岁的吴玉宏算是村子里的“先富”户,日子过得红火。15年前的吴玉宏将自己的1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柑橘,成为一名果农。“你种那么多柑橘,谁会买?”吴玉宏的果农之路一开始并不被大家看好。在大多数村民心中,踏踏实实地种上几亩水稻保证有饭吃更为实际。在外当了3年兵的吴玉宏并未在大家的质疑声中动摇,他坚信种植柑橘远比种植水稻更能挣钱。十几年过去了,吴玉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当初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今年的10亩果园收获了2万斤柑橘,按照市场价最少能给我带来两万元的纯利润。”吴玉宏指着满屋的柑橘得意地说道。

    不过,丰收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如何将新鲜采摘的柑橘从果园运回家进行包装,成了吴玉宏头疼的事。“红军桥”是吴玉宏往返果园与家之间的必经之路,因为桥体结构简易,难以承重,所以无法通车。“两万多斤柑橘全都得肩挑背驮啊。”吴玉宏苦笑道。

    对村里糟糕的交通状况带来的诸多不便,吴玉宏深有体会。“你能想象吗?我修房子时拉建材竟然磨坏了30多个手推车的外胎。”他回忆起3年前修房时的场景直呼太累,“前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建好。”

    看到吴玉宏种植柑橘挣到了钱并建起了新楼房,上少寨不少村民开始效仿。现在,上少寨家家户户都种上柑橘、油菜等经济作物。但村里人都明白,如果没有一座能够连通村外公路的大桥,种植的水果就会卖不出去。

    在高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明龙眼中,“红军桥”不仅不能满足村里发展的需求,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几乎每年都有人从桥上掉下。更让黄明龙感到担心的是:从2014年起,高屯街道开始实行小学资源整合后,上少寨的所有学龄儿童被安排至河对岸的高屯小学就学,村里有26名小学生每天上下学都要通过“红军桥”,并不安全。

    因为没有一座能通车的桥,上少寨错失了好几次发展的机会。对于上少寨,黄明龙内心多少有一些愧疚,“和周围其他的村子相比,上少寨确实落后了不少。”

    一直以来,封闭的上少寨很少被外人所知。直到今年八九月份,在中央网信办的支持下,中国青年报社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的相关活动,上少寨通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镜头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面对上少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婷舒不停地感慨: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

    清澈透明的河水、上百年的古树、丰富的红色文化让上少寨被纳入八舟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但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宣传,旅游业的发展停滞不前,青山绿水还难以换成村民们腰包里的人民币。

    为了能让更多人走近上少寨,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为了能让上少寨的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今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还在互联网上发起了为上少寨修桥的捐赠倡议,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现在,中国青年报社正计划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本着“反哺当年哺育中国革命的地方”的精神,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发起“上少寨公路桥建设”公募项目,向公众及企业募集资金,用于在上少寨红军桥下游建设一座公路桥,方便当地村民出行。

    眼下,如何凑齐修桥的钱成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黎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财政一直紧张。”贵州省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姚洪江希望通过中国青年报社、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向社会募集修桥资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16日 03 版)

用媒体人的方式助力精准扶贫
八十二年的红军桥盼“新生”
“迷马一代”:用脚步丈量公益的距离
新疆“滴灌式”扶贫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