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兼具理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用数据分析用户习惯——

以做科研的态度做校媒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0日   12 版)

    12月9日,“移动互联时代的青年观察”主题论坛暨首都高校传媒联盟第十届全体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召开。图为与会人员合影。中国科学院大学 杨天鹏/摄

    刚刚走出会场,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彭程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见闻,“太震撼了,我回去一定要和我们校媒的同学分享一下。”在他手里攥着的那张纸上,工工整整写满了笔记。

    12月9日,“移动互联时代的青年观察”主题论坛暨首都高校传媒联盟第十届全体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召开。来自北京高校团报、团刊、校报记者团、广播台、电视台、特色媒体、新媒体等9个界别百余家校园媒体的学生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受邀参加会议。

    彭程坦言,他所在的分会场交流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新媒体平台给他很大启发。“有条理,运营团队用心有情怀,善于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用户黏性做得好。”他给出了真诚的赞美。

    但鲜有人知道,这个“惊艳”会场的新媒体平台有着不一样的学生运营团队——44名成员里,研究生占90%,理工科研究生占近八成。

    这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密不可分。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曾培养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学校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在北京有4个校区,中国科学院下属京内外117个研究院所均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培养单位。

    在官微学生团队编辑部主任、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刘翼豪的观念里,学校主打理工科,本科教育没有文科和社会科学类专业,所以团队中缺乏“具有专业新闻素养的人才”。但他们相信,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学校科研背景深厚,团队偏理科生思维,因此关注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从阅读量、点赞数、图文页打开方式、订阅者的地域分布和手机型号等细节入手进行细致的观察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将科研的思路融入媒体的建设”便成为团队进行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思路。

    “你知道微信阅读量什么时候增速最大吗?”“用户的手机屏幕大小应该匹配怎样的排版?”“多少字的微信导语最能吸引人点进去看?”在这次论坛上,刘翼豪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家媒体的“秘笈”。

    前来观摩这次论坛的厦门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毕若旭觉得,这个理工科学生支撑起来的新媒体平台不仅有趣,也有着浓重的人文情怀。他们策划“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科普文章,做拉近与全国科研人距离的推送,服务校友和新生填报志愿……一年中,他们几次登上北京、甚至全国高校微信排行榜榜首。

    在团队成员2015级硕士研究生胡博韬看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该是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能够宣传学校品牌与形象,将学校的师资力量、文化底蕴、科研实力、校园生活展现于众,同时又能将科研人的精神和气质传递给更多人。

    作为官微团队的指导教师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秀全表示,整个团队一直希望以一种校园情怀来经营新媒体平台,把它建造成国科大人独有的精神家园。他们希望国科大官微能一直伴随毕业校友成长、成才、成功。“这种情怀是纯净的,阳光的,青春的,但她又是带着家国使命的,带着选择和挣扎的,带着伤痕和喜悦的。因此,我们的脚印虽然踏留在校园,但目光却伸向苍穹、延至原野。我们会展示风花雪月的青春,但更高擎理想的火把,呼朋引伴,走向服务国家的里程。我们希望这种校园情怀能一直保留在他们内心最深处,成为生命中最柔软又最顽强的因子。这种情怀不仅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也能激励他们坚守社会的良知,抬升社会道德底线的高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0日 12 版)

大学校园里“粉丝经济”的冷与热
“快乐学校”志愿者张娟:用一个假期收获真实的善意
以做科研的态度做校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