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李鸿:给中科院硕士当师傅的技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0日   11 版)

    53岁的李鸿麾下,有300多名技师和高级工。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毕业的硕士、青岛理工大学毕业的硕士,有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工程师。

    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师傅——毕业于上海市隧道技校的李鸿。12月初,李鸿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那里捧回了中国技能人才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

    捧着奖杯回到上海,他像一个普通技工一样按时回到了自己的坐标——施工工地上。每天,他照样被各个业主代表拉着去开会。遇到久攻不破的技术难题,他还得一头钻进工地里,套上白色纱布手套东摸摸、西敲敲。

    从1983年技校毕业至今,李鸿已经在隧道建设一线工作了33年。他的徒弟,从最开始的技工,到后来的工程师、名校毕业生,很多已经走上项目负责人的岗位。很多人奇怪,一个技校毕业的一线师傅,拿什么去“镇”住名校硕士毕业生?

    李鸿被徒弟和同事们称为隧道股份的“李云龙”,颇有老大风范,他担任隧道股份技师协会会长,旗下有近300名技师和高级工;他还有一个“李鸿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里有高级技师6名,工程师2名,技师2名,主要致力于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和科技创新。

    袁风波是上海隧道股份公司越江工程项目部的一名经理助理,中科院硕士毕业。在公司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李鸿的徒弟。按照上海隧道股份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的计划,像袁风波这样本科、硕士毕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都被要求跟着高级技师们学习一门技能。

    “研究生一毕业就来到工地,说真的,工地现场指挥能力还真缺乏。”袁风波告诉记者,李鸿最常叮嘱他的一句话就是“要勤于动手、勤于去现场”,“他主张遇到问题,工程师一定要去现场,自己动手摸一摸、试一试,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经验。”

    袁风波学历高、见识广,尽管李鸿已经是个头顶“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N个光环的全国技能名家,但水平究竟怎么样,小袁还是相信“眼见为实”。

    在上海耀华路隧道和虹梅南路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小袁对师傅的水准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实际上,不仅是他,就连德国盾构机生产厂家的工程师也对这个老牌技工交口称赞。

    盾构机,是隧道掘进机的一种,在我国,习惯将用于软土地层的隧道掘进机称为“盾构机”。在上述两条隧道的建设过程中,进口盾构机都在工作到一半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小故障。

    在耀华路隧道建设中,盾构机已经差不多挖完大半个隧道了,突然机身出现大面积凹陷,无法继续工作。这个时候,距离工期已经很近了。袁风波说,当时的选择只有一条路,就是从地面上往下挖,把已经深入在软泥中间的盾构机再挖出来。

    这样做,一方面因为隧道挖得相对较深,物料运输上费时费力,肯定不能准时完工;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地面上的居民生活,可能会遭遇阻力。

    李鸿在勘查了详情后,提出一条颇具创新性的大胆想法——为什么不能从隧道出口方向反向挖掘过来,再对两台盾构机进行精准对接?如此,既能按时完工,又不会影响周边居民。

    不是业内人士,不会知道这个建议的操作难度究竟有多大。放眼全球,因为双向挖掘容易造成对接困难、隧道塌方等风险,几乎所有国家的施工队都只采用单向挖掘的方法来挖隧道。在耀华路隧道之前,只有日本的东京湾隧道采取过双向挖掘的做法。

    李鸿在多次勘查、反复测算后认为,耀华路可以进行双向挖掘。他来回说服业主和公司领导,建议双向挖掘。袁风波等工程师,通过现场测量、电脑模拟等手段,将对接的部位缝隙进行冻结、加固,最终,完成了我国第一起软土隧道双向挖掘。

    而在虹梅南路隧道掘进过程中,类似盾构机故障问题又再次出现了。隧道刚刚掘进100多米后,盾构机尾部出现了一处约5公分的凹陷,只好又停工了。

    这是一台老牌的德国盾构机,公司请来了同济大学教授、德国生产厂家的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测算、分析。最后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先由德国方面来验证机器变形的原因,再根据分析结果对机器进行修复,解决时长大约要几个月时间。

    李鸿也去现场勘查了,他仔细观察了变形部位,又用手反复触摸该部位。他得出的结论与德国专家截然不同,“这是弹性变形,再挖两环(专业术语,两环约4米——记者注)它应该会自己弹回来”。

    李鸿的观点,德国专家不置可否,但他本人却异常坚持。他找到公司总经理汇报情况,又找到业主负责人解释沟通,在得到双方负责人的允许后,施工队又试着让机器再向前开进了两环。试验结果表明,盾构机凹陷变形部位不但没有加重,反而有回弹的迹象,再试几轮后,凹陷部位自然回弹。

    “我特别佩服他。出现问题,他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袁风波现在也学着师傅的样子,每天必到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他觉得,只有常年坚持这个好习惯,才能在未来有可能成为盾构机专家。

    “读硕士期间,是纯理论学习,跟施工现场其实离得很远,让我搞个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施工还行,让我去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还真得有师傅带。”袁风波说。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吃苦耐劳,更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折不挠。”拿到中华技能大奖后,李鸿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培养后来者目前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悉,李鸿目前已经带出6名上海市首席技师,两名上海市技术能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都会在技师个人能力提升、师徒带教、科研项目等领域取得新进展。李鸿个人在获得数不清的荣誉之外,还获得了诸多创造发明专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0日 11 版)

大国重技 让技能大师走出迷茫
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
拿什么来填补部分职校生的“空心”
李鸿:给中科院硕士当师傅的技工
纺织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却普遍遭遇招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