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每一场故事,只有填满上下文,才骨肉丰满。
只有真正想要去探究的时候,这一段家族史于你而言才有意义。

26岁的父亲在部队见到儿子,幸福跨年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8日   04 版)

    如果你不去追问,永远不会知道你的家里藏着多少故事。

    1977年元旦,距离我出生还有3年。把自己从一个家庭里抽离出去,去看待他们的日常,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意外,本来可以没有,日子也一样运转。在随后的很多年里,坚信自己“不可或缺”的那种错觉也一下子就被击破了。

    那时他们还是一个标准的三口之家。父亲是军人,母亲生了宝宝,在一个元旦即将到来的时候,带着宝宝去部队探亲。

    1977年发生过什么呢。我所知道的只是恢复高考,当年10月,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而这一年的年初,26岁的父亲要去车站迎接他的妻子,和从没见过面的儿子。实际上,儿子已经半岁了。作为一个军人,他并没有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迎来探亲假,只有等部队换防安定下来,才有机会安排与家人见面。

    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捎信”这个词在那个年代里,是写一封信,请探亲的战友带回家乡去。

    这一年秋天的某一封信里,我的父亲正式发出了邀请——来部队吧。据说母亲并没有马上同意,她担心的是,那是一辆超级慢车——两天三夜,她不相信自己有魄力带着一个半岁的孩子,出这一趟远门。好在父亲总有大招。他安排了母亲和另一位探亲家属一起前往,迅速打消了母亲单枪匹马的疑虑。

    这一路有多么辛苦,我妈在以后的日子里,讲过好多遍。比如睡着了,孩子一次次从怀里差点掉落之类。但出发的背景有多么让人期待,是后来我跟父亲聊天才知道的。每一场故事,只有填满上下文,才骨肉丰满。家族故事更是如此,你对一个细节已经听了无数遍,耳熟能详,但只有真正想要去探究的时候,这一段家族史于你而言才有意义。

    总之,我的母亲出发了,在1976年12月23日这一天。

    3天后,她傻眼了,车站接站的人中并没有我的父亲。那是一个多么小的车站,或者那个年代出发抵达的人是多么有限,她居然看到了父亲的战友。战友刚好要出发,司机把他送到正准备离开。我的母亲终于没有被晾在隆冬的车站。部队的车是敞篷车,如果没有任务,上面的帆布篷是永远不撑起来的,母亲因为带着宝宝,被安置在了副驾驶,而那一位家属坐在敞篷车里,被寒风吹了个痛快。

    部队距离车站15公里,司机先是把他们拉到了部队防化连,再辗转到两公里之外的步兵团。等到全家终于团聚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父亲很激动,但更多还是羞涩。送母亲来的小战友还要留下来喝个茶聊个天的,热情总是要收着点儿。

    为什么没去车站,应该是见面后讨论的重点。误会很快澄清。母亲拍了电报给部队,结果电报在母亲抵达的第二天,才抵达父亲的手中。那个年代到底有多少阴差阳错呢。他们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抛锚,不像今天的我们,一切都在“点”上,但就是因为各种不在“点”上,记忆有了这么多可以反复去讲的内容。

    母亲在部队待了一个多月,算是很洋气地在旅行中跨了年。

    18岁到28岁,我的父亲在军队里,度过了10年。以往的每一个元旦日子都匆匆,他甚至不记得这一天都干了什么。第一年是个小新兵,大到出差小到帮厨,都是小新兵的,一刻不得闲。他不记得18岁那年的元旦里干了些什么,即使那是他在部队的新年首秀。

    接下来的很多个元旦,他也只记得放了一天假,部队聚餐,或者老乡之间互相串场子,用每月6块钱的零花钱去服务社买零食买糖果。这些大概就是最大的乐事了。

    而26岁这一年太特别了,他当父亲了。时隔40年,当我作为一个“闯入者”去追问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突然直接把父亲锁定为斯皮尔伯格电影《战马》里的小兵,十七八岁的时候来到军队,在军队里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那么可爱,也那么让人敬佩。

    3年后我出生,父亲转业一年。作为家里的老二,我的出生平常很多,再也没有远赴千里之外去探亲的机会。我羡慕我哥哥的部队经历,哥哥则羡慕我出生后父亲一直在身边。两个孩子的家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互相羡慕。

    父亲的记忆可不管这些,整个1970年代的元旦,他只记住了一件事。那是属于哥哥的1970年代。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8日 04 版)

“迎新仪式”被堵在路上,不再拉风
最后一朵烟花散尽,求职季来了
26岁的父亲在部队见到儿子,幸福跨年
上午母亲参加毕业考试,下午我就出生了
三省吾身之后,重启系统
晚会前双人舞被“放鸽子”,一个人也要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