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所追寻的“创新”能力可能都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要抓住并保护好孩子的“热情”,既需要像东润丘奖这样的竞赛,也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任何一门特长跟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学科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是在教孩子“只有专注才能进步”。而且,只有当孩子以兴趣为出发点时,他们才会更加心无旁骛,因为热爱而专注,因为专注而坚持
□跟获得东润丘奖的孩子接触后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不是“书呆子”,而且爱玩、会玩
---------------------------------------------------------
壮澜随手从手机上找出一个化学分子结构图:“看,像不像小人在跑步?这是一种有规律的美”,当真的深入进去之后你会发现,有时候看着几个基团互相进攻、接受,像是在打架,“非常有意思”。当很多同龄的女孩子在追韩星的时候,她却在化学中探索着枯燥中的美。自信而执着,壮澜是2016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化学)金奖的获得者。她也因此而提前得到了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就在2016年12月17日,新一届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在清华大学隆重颁奖,此奖项已经成为体现全球华人中学生科研领域创新能力的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青年诺贝尔奖”。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原名“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为热爱科学的中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奖项从单一的数学竞赛发展为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基础学科的专业竞赛。历经9年的发展,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已经有数十位获奖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哈佛、普林斯顿、MIT、斯坦福等名校就读。仅2015年的数学奖24位得主中,就有1/3已经被国外名校录取。其决赛评委也是由中、美、英、法等顶尖高校的30多位知名科学家组成。他们中不乏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院士。
在本次的东润丘奖竞赛中,广东实验中学的黎世伦捧得东润丘成桐科学奖金奖及数学单项金奖。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林泓隽、洪梓烨、许子潇获得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物理)金奖。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顺获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生物)金奖。而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化学)金奖被北京十一学校的壮澜斩获。
在评奖结束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几位“学霸中的学霸”,试图探寻这群“少年才俊”成长中的“关键点”。
成功的关键 深钻进去体验的不是辛苦而是美
虽然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跟这群孩子接触后会发现,他们虽然是中学生,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已经研究得相当深入了,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乐趣”。
广东实验中学的高二学子黎世伦以出色的综合能力从4个单项金奖中脱颖而出,夺得2016东润丘成桐科学金奖。这个经常把自己的中学老师问倒的小伙子,在发现了科学研究的奇妙之后,便走上了执着的探索之路,步履不停。
黎世伦今年研究的课题是,“从毛细悬浮物理问题引出的凸曲线”。大致内容是从毛细悬浮中发现凸曲线具有等长投影的性质,在这之中,又有一种特例是等宽曲线。据说,黎世伦的兴趣是来自学校导师讲的一个物理小故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这种看似“不经意间”获得的研究灵感却是黎世伦特有的研究方式。上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道题:救生员去救一个落水的人,有两条路径,问哪种路径是最短的。黎世伦想到了第三种,在询问妈妈和老师的过程中接触到了高数求导的方法,“我一下子觉得高等数学和微积分非常有意思”,新的解题思路为黎世伦开启了一扇门。
于是,他自己找来了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的教材,用了7天的时间学会了微积分,并且也开始自学感兴趣的大学物理。“我整个初中阶段都在读这些书”,黎世伦说,这可能是他没什么时间上课外班的缘故。
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而不是玩游戏,这似乎是一种牺牲,然而他并不觉得辛苦。
在科学求知的过程中,他并非很顺利。在今年的东润丘奖参赛中,他一度质疑自己的研究,但很快就意识到,科学的发展就是每一个很小的结论堆积起来的,虽然说现在可能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将来肯定会有人用到这样一个结论。黎世伦已经将东润丘奖当成了自己科研道路的成长平台。
其实,家长所追寻的“创新”能力可能都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要抓住并保护好孩子的“热情”,既需要像东润丘奖这样的竞赛,也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成功的秘诀 因为热爱而专注,因为专注而坚持
如果说黎世伦7天自学微积分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那么,本次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生物)金奖得主李顺则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
李顺从四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跟很多琴童一样,他也会每周到老师家里上课,也会因为一些练琴的细节跟父母闹小矛盾。不过,李顺对自己有一股“狠劲”,六年级寒暑假每天会花10个小时练琴。“因为我之前走了一段弯路”,李顺所说的弯路是指,以前自己学琴只是随便玩玩,音准、节奏、姿势等基本功都没有特意纠正过,后来换了一个新老师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问题,便开始玩命练习。
结果,李顺在初中时小提琴已达到英皇专业一级水平,高中便登上了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厅。据李顺介绍,当时他差点儿走了音乐专业这条路,只是不愿意过早地把道路走窄,所以放弃了走专业的想法。
李顺放弃的是在音乐专业上继续深造的机会,不过,音乐却给了他科学研究的灵感。
在多年练琴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时候老师并不在身边,所以李顺就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软件,给我们拉出的音乐自动评分。他最初的想法其实是做一个音乐打分软件。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自己的这个编程用在人工耳蜗上意义更大。
普通的人工耳蜗只是解决了“听到声音”的问题,但不少佩戴人工耳蜗的人是无法辨别音调的。所以李顺想,如果他的编程能跟生物挂钩,是否就能让人们通过人工耳蜗识别音高,也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呢?于是,李顺阅读了数百篇论文,有近3个月的时间他都是泡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最终通过编程和算法来解决了难题。李顺表示,自己只要扎下去(研究)了,就不会太考虑到结果,因为自己心里确实很想做这件事。
这样,已经上高三的李顺凭借“音高识别机理与仿生探究”,拿下了今年东润丘奖的生物金奖。
现在,我们周围有太多学习特长的孩子,不少家长把孩子学音、体、美当成了一条升学途径。其实,任何一门特长跟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学科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是在教孩子“只有专注才能进步”。而且,只有当孩子以兴趣为出发点时,他们才会更加心无旁骛,因为热爱而专注,因为专注而坚持。
成功的契机 给爱研究的孩子多点想象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跟获得东润丘奖几个大奖的孩子接触后发现,这些孩子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不是“书呆子”,而且爱玩、会玩。林泓隽跟他的小伙伴洪梓烨、许子潇凭借细腻的观察与独到的探索一起获得了这次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的物理金奖。他们的课题相当接地气——研究毛笔分叉。
有媒体报道林泓隽从小就爱玩航模、玩乐高,许子潇喜欢玩机器人。洪梓烨则说自己都是“瞎玩”,甚至奥数课都是上上停停,父母也不逼他,一切全凭兴趣。
有不少教育专家指出,对于孩子来说,“玩”其实是他们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牛顿就曾经从掉在自己脚边的苹果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林泓隽他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好玩的现象。很多人在进行书法写作的时候都有过毛笔分叉的经历,但是没有人对这样一个小小的现象进行过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
林泓隽和小伙伴们发现了问题,并且通过MATLAB程序用曲面拟合的方法找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所得的经验公式,针对不同毛笔和书体对书法爱好者提出了解决毛笔分叉的相关建议。为了这个课题,他们经常研究到深夜才睡。因为怕被爸爸妈妈唠叨,只能偷偷的。别人在优酷、土豆上看视频是为了找乐子,而他和小伙伴则是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上去找“大神”们的实验视频,从而学习借鉴。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自己不喜欢我是不会去做的。”林泓隽是这样定义自己是否做一件事的标准的。
林泓隽从小学起就开始练习书法,到现在已经坚持了7年。
记者在跟林泓隽聊他们的课题的时候,林泓隽说得更多的是他对书法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要练好字,后来越来越发现这项艺术远不止练字那么简单,它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笔画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是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心境情感……”
现在,这群获得了东润丘奖的孩子已经回到了各自的学校。
有教育专家指出,当学习不带有功利目的的时候,一切经历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创新也随之孕育而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