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出彩90后

“双料”技师张文良:攀登心中的技能高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2日   01 版)

    1991年出生的张文良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他曾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和“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还在第八届和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得工具钳工第一名、机械设备安装工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不折不扣的“双料”技能人才。

    多年来,张文良坚持用智慧和勇气攀登心中的技能高峰。

    2008年,张文良考入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一天,在老师办公室里,他看到一沓厚厚的“红本”和一块印着“全国技能能手”的精美奖牌。张文良问老师:“我什么时候能参加比赛?”

    得知毕业后若技能达到标准,就能去参加比赛,他很高兴。从那以后,张文良的求学目标更加清晰。

    毕业后,张文良却经历了多次求职碰壁,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他。后来,他终于应聘到一间工厂。

    工厂不大,经常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与机器在一起。每月1200元的收入,除了交房租,工资所剩无几。但张文良还是决定留下——既然选择了钳工这一行,就要脚踏实地做下去。

    这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机器轰隆的车间里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白天工作,晚上还要跑去二楼实训基地跟老师傅学习技术。他时常问自己:“现在的我,有能力参加比赛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文良经过省级选拔,终于走进第八届”振兴杯”赛场,并且夺得钳工组冠军。

    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向张文良发出了邀约,一个更大的舞台等着张文良。比赛更成了他生活中的“家常菜”,只要有合适的比赛,他就会去参加。“我喜欢比赛,比赛似乎能让我提升得更快”。

    在他看来,“比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自信和快乐,比赛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通过比赛,张文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钳工之路”,获得了有工具钳工高级技师和装配钳工高级技师两个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但刚接触钳工工作时,他连“站姿”都不会,动作做起来也感觉很别扭。

    为了找准姿势,他用粉笔圈出脚的轮廓练习。经过几天边琢磨边训练,张文良的站姿被老师当众称赞为“标准站姿”。

    每次来新活儿的时候,张文良都会默默跟在老师傅身边学艺,经常干到深夜。

    从熟悉机械加工涉及的各个工序,到加工技术的提升,再到加工精度的精确掌控,从单一地学习钳工技术,到学习车工操作,再到掌握铣工操作,张文良一步一个脚印。

    钳工是纯手工操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但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枯燥,手上磨起血泡是常事,有人还把手指甲锉掉了。张文良班上的30多人,多数人都放弃了,最后只剩下6个同学从事这个行业,而张文良常常拿着锉刀,一锉就是一整天。

    张文良回忆,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老师会要求让他们把火柴盒大小、凹凸不平的平面给加工平整。最开始,都要用最普通的工具来练习,等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使用相对比较好的工具。

    有一次集训,一个同学抱怨用的锉刀不好,还三番五次地拿着锉刀拍工作案台,跟老师说:“凭什么把好的锉刀给技术好的同学啊?我们用着不好的锉刀,还要锉得和他们一样,那怎么可能?”

    老师说:“你把认为最不好用锉刀拿过来,我十多年不碰锉刀了,今天就用你那锉刀,锉给你看看,到底是锉刀不好使,还是技术有问题。”

    随后,老师摆好了钳工的基本站姿,前腿弓、后腿绷,身体自然前倾,靠身体的力量来推动锉刀。老师用这把锉刀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那个平面的精度加工到了0.01毫米之内。周围同学的喧闹也渐渐消失,所有人都盯着老师的动作。

    老师那一刻的身影至今还清晰的留在张文良脑海里,让他第一次深刻的意识到拿锉刀的人比锉刀本身更重要。

    此后,张文良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每天拿着秒表练习到深夜,从最开始的每遍15分钟练到8分钟内加工完成,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练废了三四把锉刀。

    不过,张文良对自己的工具很爱惜,在他眼中,这些工具都留有他比赛的记忆。比如,量具的刀口尺不大,但是容易生锈,所以他每次用完都要把它铺在桌面上,拿一块软布,一点点擦干净,涂上防锈油后,再放入工具箱。

    如今,张文良获得的荣誉也有20多个了,入行近10年的他感叹:“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学的这门技术,是这门技术让我找到了人生的自信。也要感谢我的老师,是他让我知道了人比工具更重要,技术也比工具更重要。一直以来,我都是一名工人,今后,我也想继续做个工人。我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这枚小小的螺丝钉拧到哪里都好用,拧在哪里都能做到不松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2日 01 版)

一个移民社区的青少年融入实验
达沃斯将迎来迄今最大规模中国代表团
“双料”技师张文良:攀登心中的技能高峰
《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列入2017年北京高考必考范围
二孩生育大军“攻陷”产科病房
寒冬送来“温暖包”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