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极客公园的邀请,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近日来北京作演讲,这位可敬的老人一直在为促进全世界联合起来探索火星而努力。作为相识多年的忘年之交,奥尔德林邀请笔者在他下榻的宾馆见面,我们一起畅谈5个多小时,从当年太空竞赛之初的各种细节一直聊到未来人类探索火星的技术途径。然而,意犹未尽的相聚刚刚结束,从美国却传来了噩耗——人类最后一次登月的阿波罗17号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在那一天去世。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踏足月球的12位英雄已经有一半离开了人世,真让人五味杂陈。
宏伟的阿波罗计划,耗资超过250亿美元,从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登月到1972年哈里森·施密特和尤金·塞尔南最后一次登月,7次登月尝试中一共成功6次,将12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加上虽败犹荣的阿波罗13号以及为登月做准备的阿波罗8号和阿波罗10号,人类一共有27人次、9艘飞船曾经远离地球的怀抱,飞到距离地球达38万公里的月球附近探险。然而,阿波罗计划在取得空前的成功后戛然而止,直到今天,尽管人类长期在太空的驻留已经成为现实,甚至可以在空间站中生活长达437天,却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飞到距离地球超过700公里以上的地方。寂寞的广寒宫,40多年来再也没有一个人留下脚印,这难道是一种偶然吗?
在笔者看来,人类能够在1969年就登上月球,是冷战的产物,是时代的早产儿。当苏联以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造访太空的载人飞船等成就震惊世界时,这些永载史册的第一甚至动摇了美国全体国民的自信。所以,不计代价地与苏联开展太空竞赛,成为当时美国的不二选择。尽管在那个年代,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还不那么高,人类对太空,特别是空间环境的认识还不那么完善,宇航领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认识、方法和规则,但苏联和美国的确在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竞争中大踏步前进。极度密集的频繁发射,使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迅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建立了宇宙航行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很多以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的冒险行为,例如苏联通过取消宇航员的舱内航天服来增加乘组的数量,美国在双子星座计划中没有为飞船设计紧急逃逸装置、并在飞船中采用危险的纯氧大气等。这些疯狂的举动也曾让数名宇航员殒命太空,但不可否认,人类今天在宇航领域的辉煌成就,与那个时期的冒险有很大关系。
迄今为止,人类赖以进入太空的唯一手段还是以化学燃料为基础的运载火箭,其性能与阿波罗时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即便是今天,造一台阿波罗登月使用的、单喷管推力达680吨的F-1发动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因为电子元器件、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使得航天器能够更加轻巧,飞行更加精准外,整体而言在最核心的推进、材料、能源等方面都没有质的飞越,因此,可以说人类的空间技术是在登月竞赛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后又回到了循序渐进的轨道上来。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当然是人类在具备造访太空能力之后的第一个目标,而阿波罗时代所遗留的问题就在于当时的一切举措都仅仅是为了能够造访它,却没有一个可持续的目标。在阿波罗计划实现了政治家的主要目的之后,特别是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的历史背景下,被停止也就很自然了。因此,在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中,吸取登月竞赛的教训,也就成为所有具有潜在登月实力的国家所必须做的事情。
类似于人类在近地轨道建立的永久性空间站,未来人类在月球也应建立能够让宇航员长期驻留的月球基地,使得人类不但能够长期在月球进行科学考察,同时还能够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这在科学上和人类社会发展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不止于此,月球还可以成为人类未来登陆火星的跳板——利用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中大量贮存的水冰,人类有可能在太空以较为低廉的代价生产火箭所需要的推进剂,使得人类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踏足火星,甚至移民火星的宏伟蓝图。
共同开发月球,共建月球基地,也为促进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更好的契机,从技术上来说,除美国之外的其他航天大国,都需要通过载人登月来验证和掌握未来登陆火星所需要的很多关键技术,而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没有登月竞赛时期那样特殊的政治动力来推进这样庞大的太空计划,因此,在有共同技术发展需求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可以极大地降低各国实施登月计划的决策门槛,同时也是促进各国技术水平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绝好机遇。
(作者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