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凛冽的西北风呼啸着掠过铁路,刮到李俊根的脸上时,已是抽鞭子一般的力道。
2月6日,呼和浩特铁路局临河机务整备大库内,53岁的李俊根弓起腰,先将水鹤对准水罐的上水口,待粗大的水柱冲进水罐车后,再背上沉甸甸的编织袋缓步走向列车。
“(车上)装的都是米、面粉、水、方便面、蔬菜等生活物资,总共有10多吨吧!鸡蛋和西红柿可是宝贝,得用棉被包好呢,冻不得。” 作为恒诺房建生活段生活供应车带班班长,李俊根和工友们要把除了水之外的所有物资从仓库一袋袋扛到列车上。
“别人春运忙着运旅客,我们不一样!我们是趟生活物资供应列车,临策铁路沿线1500多名职工物资供应和通勤保障都靠这趟车呢!别看我们车短,我们可是‘生命号’列车!”李俊根说。
这趟编号为57021/2次的列车,全车由3节水罐车、2节箱式棚车和4节绿皮宿营车组成。每周一,列车穿过广袤的阿拉善沙漠,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居延古道一路前行,为沿线的铁路职工送去给养。
全长1390公里的临哈铁路是连通新疆与华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临哈铁路东段的临(河)策(克口岸)铁路沿线全线分布着35个车站,其中有400多公里的区间无路、无水、无电、无居民、无手机信号,80%的地区是荒漠戈壁,春秋两季风沙肆虐,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冬季最低温度又会低至零下40℃。
“我们这里,大风一刮就是两三天,5米之外看不见人。两个人走路必须手拉手,否则真会走丢!跟青藏铁路相比,临策铁路除了不缺氧,什么都缺。”临策铁路基础部副部长薛社贤说。
铁路所经之处,有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无人居住,也没有地名。临策铁路修通后,都用铁路公里数来命名。
经过4个多小时的装车作业,“生命号”列车补给完毕。早上8点,57021/2次列车驶出临河站。随着呼呼的风声逐渐变大,李俊根眉头紧锁,“噌”地一下站了起来:“弟兄们,有情况!风大,做好除沙准备!”车厢里其他6个人迅速站起身来,透过车窗关注着风沙,有的人开始准备除沙工具。
2010年5月9日 “生命号”列车开始运行,李俊根从那时起就“长”在了这趟列车上。“一直在跑这趟车,总共170多个来回,30多万公里吧!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得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大风一晚上就能在铁道线上堆出个小沙丘,必须及时清理才能保证列车安全。”李俊根说,这样的天气他算是见多了,“但每一次都得小心应对”。
李俊根回忆说,临策铁路刚通车的时候,大风刮起的沙子经常阻路。“那个时候经常一边清沙一边前进,原本2天2夜的行程,愣是走了5天!周围黄沙漫天,都觉得不是在地球上喽!”李俊根说。
列车抵达图克木庙车站时已是下午3时。在图克木庙车站,列车要停留两个多小时。“主要原因是卸水。”李俊根解释说。
接好卸水管,列车上的水开始涌向水窖。李俊根又和前来接站的职工一起从列车上卸编织袋。“我们在每个站的工作内容都差不多一样——卸货,各单位的食材和其他物品都提前贴着标签,这样不会弄混。“李俊根说。
“早就在这瞭上了,都盼着车来呢!”图克木庙车间线路工魏勇告诉记者,他们吃的、喝的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全靠这趟车运输。“我们这儿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也没有任何水源。没有这趟车运输生活必须品,一天也待不下去。” 魏勇说。
下午5时许,列车从图克木庙站徐徐开出。铁路两侧,是一片片罩有黑色人工固沙网格的沙丘。“你看,像不像穿上了‘黑丝袜’?”李俊根笑着说。
7年来,1500多名铁路治沙人常年驻守在这里,在铁路两侧构筑起宽200多米、长400多公里的生态防护屏障。临策基础部K420治沙点技术员何新忠说,临策铁路沿线的400多公里无人区基本都被穿上了“黑丝袜”。薛社贤说,网格中的耐旱植物梭梭等如今渐渐成长起来,为沙漠增添了一丝绿意,更能抵挡风沙的侵袭。此外,铁路人还采取防沙明洞、栽种树枝沙障等措施防风拦沙,将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一点一点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在这里,治沙只有开始,或许很难有结束,我们要做的是控制、控制、再控制。”薛社贤说。
午夜12时,列车抵达了苏宏图车站。在这里,除了卸水,李俊根他们会下车去行车公寓吃饭。前半夜几乎无人入眠,大家都在期待着这顿热饭。“这是途中第一顿热乎饭,但停车时间只有一小时,大家必须快点吃。“李俊根说。巴掌大的菜包子,几乎每个人都能吃4个,有人还会带上四五个。“谁也不知道前面会不会有风沙阻路,带上更保险。” 跟车卸货员安海说。
发车的铃声响了,随着一声汽笛声,“生命号”列车驶离苏宏图车站,消失在茫茫夜色中。随着列车摇晃的节奏,车上的说话声渐渐消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
2月7日中午,“生命号”列车到达了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额济纳旗火车站。1300年前,诗人王维出塞,正是在这里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由于从临河出发时装载的生活物品已全部卸空,“生命号”列车要在这里再次补给。“额济纳的冬天可冷了,水罐车一宿就会冻成个大冰疙瘩。虽然水罐车自带保温层,但我们上完水后必须要给水罐车再穿上‘棉袄’,在上水口和出水口加包上棉被。”生活供应车职工霍文龙说。
2月8日5时20分,行驶了43小时后,“生命号”列车来到终点马鬃山站,水和各种物资被卸下列车。9时15分,“生命号”列车正式完成了为沿线35个站点补充物资的使命。半小时后,“生命号”列车踏上归途。
“7年来,我在祖国的最北方与戈壁沙漠日夜为伍,有苦也有乐,为了工作也有好多的无奈。但沿线职工与大漠风沙不屈的斗争鼓励了我,我也看到了这条铁路对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想,我会坚守下去。”李俊根说。
车厢外,沐浴在冬日晨辉里的荒漠被染成金色,马鬃山站的站房也被染成了金色,在大地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寂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