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C”的中文译名为“无线闭塞中心”,这是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根据列车的位置、运行速度、线路,调度命令及进路状态,向所管辖区内所有列车发出列车运行许可和列车控制的信息。
“RBC可以说是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指令能否及时传递,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和安全。”铁路杭州电务段RBC工区工长谢旭东说。
铁路杭州电务段RBC工区成立于2012年,是上海铁路局管内3个RBC工区之一。负责杭州RBC工区的是5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其中4位本科生、1位硕士研究生。
2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铁路杭州东站高架下的杭州RBC工区。与车站进出大厅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这里甚至可以用冷清二字来形容,只有70多平方米、两间办公室。
谢旭东说,虽然不大,但管辖的范围覆盖了杭长高铁浙江段、宁杭高铁、杭甬高铁、沪杭高铁、沿海客专等1225公里线路,每天监看着管辖范围内上千趟动车组列车的运行。
走入RBC设备维护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运行维护屏幕。28岁的方瑜紧盯着这块LED液晶显示屏,实时监控着管内正在运行的所有高铁列车的动态运行信息,各种颜色的线条在屏幕上闪动。
“RBC”伴随中国高铁诞生。铁路杭州电务段电子设备车间主任郭海财说,列车控制系统,是除轨道、动车之外,高铁最关键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可以被称为决定高铁运行表现的“定海神针”。
“RBC‘失灵’,会导致管内高铁行车秩序混乱甚至瘫痪,后果不堪设想。”郭海财说。
郭海财告诉记者,运行在杭长高铁浙江段、宁杭高铁、杭甬高铁、沪杭高铁、沿海客专的每一趟动车组列车的指令,都由杭州RBC工区的服务器通过光缆向高铁沿线的各个通信基站传送,并由通信基站将信息无线传递到运行中的动车组上,指挥列车实时运行。“让列车该走时走,该停时停。”
每天凌晨4:00,距当天首趟动检车开行前半小时,当班信号工就要在动检车开行前,对机房中所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60个机柜、149个服务器、120个交换机、26个电源屏、2000多个指示灯……对这些设备作巡视、巡检,是RBC工区的5位年轻人每天必做的。
“每天巡视4次,每巡视一次二个小时。”今年27岁、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明说,每天光巡视设备就得花上几个小时,不间断盯着电脑,一边点击鼠标,一边确认各项设备的状态。
守着冰冷的机器,每天重复枯燥的工作,工区工长谢旭东说,巡视检查必须认真仔细,机房内成百上千绿豆般大小的指示灯一个也不能看走眼。“有一个出现故障没有发现都算是大事。”
除了向管辖范围内列车发布控车命令,工区5位年轻人还承担着日志分析、应急处置、施工作业和列车跟踪等任务。据介绍,RBC还是一个“大数据”系统,当管内任何一个高铁信号出现设备故障,或是正在运行的列车发生异常情况,值班人员需要通过系统信息,快速进行故障定位,远程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应急故障处置,缩减故障排查时间。
“工作指示灯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状态,绿色是正常,如果变成黄色、红色或者灭灯就说明该设备有问题。”方瑜说,2000多个指示灯检查下来看似简单,也不容易,责任心是第一位的。
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前,看着代表列车的小白点在线路上慢慢移动。工区唯一的女职工刘庆说,眼睛和大脑虽然很累,但通过自己的劳动能确保高铁安全,她感觉很有成就感。
谢旭东说,在这个高科技的RBC工区工作,既要懂计算机技术,也要懂网络技术和通信知识,还要懂铁路现场的信号知识。因为维护界面和分析软件大都是英文,“英语基本功还必须过硬,否则,根本玩不转”。
春运中,仅这个RBC工区辖区内的杭州东站一个点,每天接发高铁列车就达548趟,较平时增长22.6%,工区工作量因此增加了40%。为了工作,刘庆不得不把3岁多的孩子送到江西老家,而陈峻涛则把怀孕待产的妻子送到临安的父母家。
“虽然与奋战在春运窗口一线的职工工作性质不同,RBC工区职工的职责更重大,高铁列车正点安全运行的背后,有他们的努力。”郭海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