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年,也就是进入大学以来的第六个学年,我们临床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算上之前一学期的见习,这是我们第二次进入长时间的临床工作,这也意味着接下来一直到毕业,学生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医院度过。
经过5年的医学相关课程学习,医学生们有了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基础、必要的操作技能,但真正接触临床工作后,几乎所有的医学生都发现,书本中的内容与真正的临床治疗相去甚远。课堂上学习一种疾病,一般首先从疾病入手,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即症状与体征)、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可以粗浅地理解为疗效,包括短期和长期)。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生们首先面对的是患者的主诉(即患者首要的症状或其最为困扰的问题),医生们需要从患者的主诉开始,通过体格检查了解其体征,通过实验室检查了解其身体的内在变化,从而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进而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所以,临床治疗是一个“从症状到疾病”的判断过程,这与课本中常用的“从疾病到症状”的讲述逻辑正好相反,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培养充分的临床思维以实现这种思维转变。
直接面对患者令我兴奋而紧张。我还记得自己首次做腹腔穿刺时的情景。当时我面对的是一个体格瘦小的患者,在旁指导的老师对我说,这个病人腹部的皮肤和肌肉相对较薄,进针会很快,和书本上的得到的感受并不完全相同。我小心翼翼地进针,书本上的操作规范上说需要反复回抽以确定进针位置,而这次我尚未展开拳脚,针头就已刺入腹腔。正如老师所说,“和书本上得到的感受并不完全相同”。事实上,很多像腹腔穿刺这样的临床操作乃至于更大型的手术,患者个体之间都会有较大差异,一名合格的临床工作者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作出适当判断,以达到更少伤害、更好效果的治疗目标。
如今实习已有半年,每一次有创操作时我都会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出满额头的汗,即使在寒冬也依然如此。我开始真正理解自己需要尊重患者,并且为患者负责。
“你们要和刚入院的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不仅是因为现在复杂的医患关系,也是为了在住院期间更好地开展工作。病人信任你,就会遵守医嘱、配合治疗,否则治疗的准备工作做不了,该做的检查做不了,你们就会和病人一起吃苦头。要做到让病人信任你,你就需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出适当而且通俗的回答。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技巧也需要你们在工作中慢慢摸索。”这是某天查房时一位主任医师在患者床旁教育住院医生以及实习生所说的话,这些话想必是每一位一线医生的心声。
在医院实习的日子里,我见过性格很温和的患者,会在我为他们进行系列操作时和我拉家常,关心我这样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每次操作结束后也不忘感谢我;我也见过对医生的任何行为都表现出抵抗和不满的患者;还有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而希望离开重症监护室的危重病人;还有躺在病房里就不再想出院的患者;有在病房弹吉他的乐观开朗的患者……如何让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患者都能遵从配合治疗,信任我、配合我,这是书本外的学问,也是大学问。
实习至今,我愈发理解书本上那些清晰的、完备的学识都是有条件的,而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面对的是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那么,如何将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如何练达一套完备的临床智慧面对疾病、面对患者及其背后的家庭、社会,我想我们这一波又一波的后继者还需付出卓绝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