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生活成本、就业、住房正成为影响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的三大障碍。陕西省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工群体出现“收入低、社保低、就业难、安家难”等问题,“两栖生活”伴随而来的“养老、教育、居住、医疗”等问题也日渐凸显。
近日,陕西省统计局对该省11个中小城市的1100名农民工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涵盖建筑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等。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这一群体就业层次偏低,且工作不稳定。月收入在1500~2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占37.8%。按照加权平均数计算,约为2476元/月,低于该省平均值。
被调查者中,逾四成农民工有子女在身边接受义务教育。75.7%的受访者与家人在就业地共同生活,有子女跟随上小学或初中的占45.1%。农民工落户意愿受到子女读书的影响:有子女在本地读书的,有51%愿意落户城镇,高于平均水平的44.5%;没有子女在本地读书的,只有39.1%愿意落户。
从居住情况看,主要以租赁为主,占39.9%,购买住房的有22.2%,住集体宿舍的有15.9%,其他(主要是农村自建房)占22%。在社保方面,1100名受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种类简单,以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为主。
调查显示,陕西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并不强:城镇四成农民工有进城落户意愿,首选目标是县城。将县城作为理想落户地的外来务工者,占六成。
城镇较好的生活条件、交通医疗便利和优质教育资源等是吸引落户的主要因素。同时,城镇生活成本高、就业难度大、没有固定住所,成为影响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的三大主要障碍。而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惠农直补等政策,则是使许多人不愿放弃农村进城落户的“三大因素”。
为了让农民工“进得来、安得稳、能致富”,调查报告建议,应在社会保障上,将之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对放弃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给予适当补偿,使他们有能力在城镇买房;同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制度、教育资源、学籍管理等等,做好农民工养老,以解决他们转户后的子女就学和养老难题,坚定进城农民工落户的决心。
同时,提供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返还机制、土地增值收益补偿机制、承包地流转机制、宅基地腾退机制、房屋拆迁补偿机制,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确权登记,赋予农村土地财产权,疏通土地流转梗阻,设法隔断农民工与土地的“脐带关系”,让他们既不心存疑虑、也无后顾之忧,安心进城。
“循序渐进,采取自愿原则”也必不可少。农民工进城定居,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坚持稳步推进原则。同时,城镇化是一个自发过程,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进不进城、进哪个城,都应该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
调查报告还认为,应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农民工掌握一两门技术,成长为新型产业工人,这样有利于增加这一群体的工作稳定性,进而享受更多社会保障,这样“他们的进城落户热情才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