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岁老人蒋光辉寻找23年前通过“希望工程”捐助的11名孩子一事牵动人心。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找到其中唯一一名贵州籍的受助孩子杨成秀。
杨成秀对记者说,同学、朋友和儿子的班主任都给自己看了蒋光辉寻找受助学生的消息,“如果没这笔捐助,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小学毕业。”杨成秀说。
杨成秀30岁了,是贵州省息烽县九庄镇新沙村下环山组的一名农民。在杨成秀的记忆里,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她得到“希望工程”的捐助,当时记录下的捐助人信息后来遗失了。
杨成秀说,当时家里十分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的土坯房坏了没钱修,全家就借住在二伯家。
杨成秀记得,当时还收到一张捐助人寄来的明信片,“全家都很高兴。”当时没有电话,通信靠书信往来。很快,不识字的父亲托付堂哥给捐助人回了一封信。
杨成秀至今不知道这封信是否寄到。此后她又字迹歪歪扭扭地写了一封信给捐助人表达感谢,但没有回音,此后就再也没联系上捐助人。
在杨成秀印象中,“希望工程”就代表着“可以多上一点学”。正是当年这笔捐款使她顺利地上完小学,并且成绩优异,基本每学期都能拿到一张奖状。上初中后,每个月40元的生活费对于有7个兄弟姐妹的家庭压力很大,初一第一个学期后,杨成秀在父母的坚持下退学外出打工,后来结婚生子。
杨成秀说,上世纪90年代,家乡的女孩子一般很少读书。老人会说,女孩子读书是帮别人读的,人们会偏向让家里的男孩子读书。
“我觉得已经非常幸运了。”杨成秀看到蒋光辉寻找她的消息后,立即打电话给在福建上大学的妹妹,她哭着说:“如果见到捐助我的爷爷,一定激动得说不出话”。
现在,杨成秀也有一些顾虑。她觉得自己没有上大学,很难面对蒋光辉。但她说,一定要让两个孩子多读书,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孩子坚持把书读完。
去年,杨成秀在家乡的山脚下建起了一栋二层小楼。她现在是家庭主妇,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儿子。
杨成秀说,现在住在山里很幸福。她想邀请蒋光辉来自己的家住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但是家乡的青山绿水,适合老人休养”。
本报贵阳2月22日电
刘春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