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30岁前我逃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王姣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24日   08 版)

    在新的一轮重度雾霾到来之前,北京的冬日午后万里无云,我和一位创业初期就加入公司的同事吃完一顿有些伤感的散伙饭。他即将坐上火车离开这座奋斗5年的城市回到老家,去按照家里长辈对他要求的方式生活。

    我问他离开北京有什么遗憾,这位身高185厘米、吨位有点大的小伙子笑着说:“一直忙忙碌碌,生活了5年连故宫和长城都没去过。”

    坦白地讲,我是羡慕他的。因为起码按照长辈要求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对他来说是一个清晰和确定的目标,而我更羡慕的是他能够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和转身离开的勇气。

    这已经是我广投简历的第二周,除了一家知名摄影杂志社的电子邮箱自动回复,再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我,85后,商学院“海龟”一枚,工作5年,正在找一份摄影师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非常幸运地只投了一次简历,就收到了长期占据世界五百强前五的跨国能源公司的越洋电话。3年后,由于厌倦了大企业小螺丝钉一样的重复劳动和对传统能源行业运作效率的失望,又赶上中国大批寻求改变的热血青年投身互联网热潮,于是跟随原企业的高管一起跳了槽,成为一名“创业狗”。

    2015年年末,中国互联网圈子的资本狂欢散去,没有可持续商业模式和营利能力的公司纷纷倒闭,我所在的公司也面临融资受阻、高速发展被叫停从而被迫转型的困局。从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到业务停滞后有时间看看窗外二环的车水马龙,我才真正停下来有时间去回顾和思考,这是否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生活。

    在和周围同龄人聊过之后,我发现我的反思在我们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工作几年之后,职场小白的激情退去,进入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加上北漂一族关于房价、逼婚、生育年龄等社会问题的精神压力。似乎每个朋友都跟我说过两个字“心累”,每个人谈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好似围城。你羡慕他在北京买了房落了户,他羡慕你工作没那么忙工资还比他高。好像很少有人真的在从事发自内心喜欢并擅长的工作,能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相信有很多和我一样的85后,是在父母耳提面命的“正确”要求下学习和成长。例如高中分科,父母就常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不是因为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实在是太惨不忍睹,我肯定进了理科班。实际上,在高三前的两年暑假,我都是在美术学院后巷的画室度过的,因为那时候画画是唯一一件能让我这个“多动症患者”专注五六个小时做的事,但是“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考艺术生”这个在当时非常主流的说法,让我失去了父母对于我艺考的支持,最终我和百万同龄人一起杀入高考独木桥,以不算太惨烈的结局进入一所理工类大学的文学院。

    出国留学其实是我可以调整方向的第一个重要的路口,可是在专业的选择上,我又一次懵懂地听取了过来人的建议,出国就去学金融,回国发展才有“钱途”。在那个中国学生占比20%的国际班里,我很少听我的中国同学说自己因为热爱金融行业而选择这里,他们多数也来自跟金融毫不沾边的专业:园艺设计、新闻学、广告学,甚至是中医针灸。虽然我不能盲目假设他们选择金融专业的初衷和我一致,但就回顾自己过去这一路的经历,在多次面临重大选择时,我好像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我真正擅长什么?想做什么?

    2016年一整年,我开始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我报名和一群三五岁的小朋友一起重新学习因为要中考而半途放弃的钢琴,也研究过最近几年深受女生喜爱的多肉植物的市场,擦掉搁置许久相机上的灰尘拉着亲友当模特拍了上万张照片,周末跟着商业摄影师外拍当助理扛起很重的摄影器材。最终,在光影世界里,我找到了答案。摄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又存在太多的可能性,在快门开合的几十分之一秒内,即使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呈现出来的结果都是不同的。最令我着迷的是它像魔法一样能够定格时间,当时间流失、记忆不再清晰时,影像又成为我们为数不多能和过去对话的工具。身边很多人都被我拉来当了免费模特,上到家中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不到半岁的小侄女,当被拍摄对象喜欢和认可我的作品时,那一刻感觉真的挺幸福。这种满足感也是我在过去5年的工作中从未体会过的。

    但是,现阶段的我转型之路却走得异常艰辛。首先就是家人的反对,我来自一个传统的大家庭,家中长辈听说自己要辞去创业公司高管职位去做自由摄影师或从事摄影相关行业时,纷纷表示,“胡闹,这样太不靠谱了”,或者更多的是说“一天瞎折腾什么,还是趁30岁以前先生孩子吧”。特别是我那位不苟言笑、严谨保守、把一生奉献给大型国企的父亲,在他眼中自由职业摄影师和“不务正业”能画上等号。再者,过去的工作经验并不能为我新的职业选择加分,甚至由于不再是“职场小白”,很难说服别人信任我对于重新开始所能够付出的努力。

    在欧洲读书时,很多同学会在就业前给自己一个“gap year”,类似于国内现在流行的“慢就业”概念。进入职场之前,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学习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游览从未到过的地方,发现自我,对未来有了更长远规划和目标之后再慎重选择一份工作,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慢就业”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能成为我们逃避求职高峰或者“啃老”的借口。

    临近而立之年,我很庆幸自己已经找到了未来愿意为之奋斗的职业方向,但同时在很多现实问题面前,“never too late(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这样的心灵标语也只能是我在众多反对声中坚持自我的一丝慰藉罢了。我知道,这是一场对于“政治正确”生活轨迹的出逃,我还有太久的路要走。

王姣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2月24日 08 版

又到了年轻人选择顺流还是逆流的时候
我也曾经以为梦想可以当饭吃
30岁前我逃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找工作还是现实一点好
鲜为人知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