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老师:
我作为北京即将小升初的学生家长,脆弱的心脏已经几近崩溃。开学前黑管集训,很多家长说,特长生名额很少,几乎没戏了,是这样吗?
我的女儿在海淀区一所还算不错的小学里念五年级。自认为是一个淡然看待人生的爸爸,平时看着女儿班上那些从二年级开始就在校外各种辅导班上奥数、英语的同学,颇有些不以为然,坚定地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高素质高情商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书呆子。所以顶住压力,即便是班上老师一次又一次建议去外面学奥数,我们始终守住了这份初心。就算是上课外班,也都是些乒乓球、羽毛球一类的以锻炼身体为主的课程。
二年级末,学校选拔管乐团的苗子,从小喜欢艺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好机会,毅然支持孩子去参加选拔。孩子也真争气,被选上乐团的预备队伍,使用的乐器是黑管——一个在我看来非常酷的乐器。不光是女儿高兴,我也是异常兴奋,恨不能把我爱听的管乐名曲都翻出来给孩子欣赏,希望能够尽快让她融入。
不知道是不是遗传的原因,孩子学了不到一年就被直接选入了学校的演出团队,跟随一个七八十人的大团队训练,作为父母我们都为她骄傲。之后的一年里,孩子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市甚至全国的管乐比赛,都获得了非常棒的成绩,为学校获得了荣誉。今年年初还举办了一次专场音乐会,当时所有乐队成员的父母都被邀请欣赏了音乐会,孩子们专业的表现让在座的父母们为之动容,激动不已。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声部的首席,这带给她从未有过的自信心。
成绩的背后是孩子们还有老师们辛勤的付出。一周3天的乐队训练,每次将近3个小时,外加一天课外专业小课,一周5天有4天都在吹黑管。每逢寒暑假,还会集中大强度训练十几天。孩子训练结束后,排队走出学校大门时,等在外面的我都会心疼,好在看见她每次出来时都带着笑容,享受着那分对音乐的喜爱,也能让我的内心好受一些。
之前所学的各种体育课外班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去上,全让路给了学校的管乐训练也放弃了。之所以没有怨言,一方面觉得这种机会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能够在一个乐团里绝对比自娱自乐地自学什么钢琴、小提琴还有其他各种乐器,更能让孩子快速提高,也不会有那种枯燥的感觉,不管将来孩子是否以此为专业继续发展,都会对她的音乐素质提高、集体观念培养有好处;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特长可以帮助孩子将来去一个好一点的中学(有时也不齿自己这种功利的想法)。毕竟可以让孩子在中学继续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成为那种学习机器。
从去年开始,各种教育改革的举措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每次改革的内容出来之后,看着焦虑的父母们经常三五成群聚在学校门口茫然不知所措时,我都很淡定,谁让咱的女儿有音乐特长呢!不过这种自信心被一个新政策无情的蹂躏了,各种特长将不能作为小升初升学的手段。虽然我一直反对目前“特长生”这个概念,因为它意味着孩子必须牺牲掉大量的课业学习时间,牺牲掉大量的体育锻炼时间,牺牲掉大量的课余时间,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得荣誉上。但这的确曾经是一条路,一条通往“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尽管众多曾经通过这条路去往那些好初中的孩子家长都在抱怨,孩子进入初中后因为乐团训练占了大量时间而让他们的学习成绩无法跟上这些“好学校”的步伐。
其实我更反对所谓“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概念,正是这种被分了三六九等的学校资源,造就了现在的中国教育乱象,成就了“学而思”“高思”这类教育机构的繁荣发展。看到这两年出台的教改方案,看到教委试图均衡教育资源的决心,心中还是有些欣慰的。但对我家来说,还是凌乱了。在教育资源尚未均衡的阶段,本来对我孩子敞开的一扇大门被无情地关上了。毕竟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光是拥有好的老师,好的硬件,好的生源,更重要的是好的氛围,孩子们比的是学习,而不是谁家房子大,谁家车子豪华,这是现阶段“好学校”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可是新政似乎让我孩子这些年辛苦的付出显得那么苍白,为了艺术、为了学校的荣誉,那么多孩子付出了如此多的汗水,眼看就要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场暴风雪的到来让这一切变得寒意逼人。我知道新政的初衷是好的,孩子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和升学扯到一起,不应该带上功利的色彩,但它也不应该成为阻碍那些渴望好的教育环境,并且已经付出汗水的“特长”孩子们的升学机会。
贵报能否转告政策的制定者们,在出台一个政策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历史及现状,而不是单纯地“一刀切”?
一位焦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