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今天首次出现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对接连抛过来的“交通拥堵费、小汽车摇号、共享单车”等冒着热气的话题,一一坦诚作答。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两天来,人民大会堂北门那条铺着红毯、不足百米的“部长通道”,热度不断上升。这里正发生着让“老记”们“感觉不一样”的变化:国家各部委的掌门人,排着队走到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面前,面对麦克风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话题。
在一些资深记者的记忆中,以往,“拦部长”是“跑会记者”的一道“硬功夫”,成都商报记者赵倩就曾因一天拦下10位部长而走红记者圈。不过,彼时被“拦”下的部长,面对记者提问,有的摇头摆手,有的无可奉告。
“情况近年来有了明显不同。”多名跑会记者发现,从人民大会堂北门步入会场的部长们,开始能够面对守候在此的记者,愿意发声的部长越来越多。今年,排队等候被采访的部长中,最长有人等了25分钟。
实际上,部长们面对公众的姿态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被记者追着跑、闭口拱手,到在大会堂部长通道,积极向记者回应社会热点,再到“部长之声”主动发声、直面公众关切——这种变化已成为洞察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透明度的一个窗口。
自2013年李克强当选国务院总理以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现代社会透明度,已经成为一条鲜明的施政主线。
2013年两会后十多天,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把强调“政务公开”作为关键词之一。他告诫官员,现代社会透明度很高,一旦公开不及时,就会招致各种议论甚至无端猜测,因此,必须主动、及时地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
第二年的两会上,赵倩见到了时任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此前,她“拦”周部长3次,只成功过一次。这一次,周生贤刚进大会堂北门,和工作人员没沟通多久,就向记者席走来。赵倩抢问:“您家里用空气净化器吗?”周生贤笑了,在介绍了近两年空气质量数据之后,他坦陈雾霾治理存在企业偷排、地方政府保护、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
在2016年两会之前,李克强总理又给部长们下了“命令”:“你们可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
那段时间,一名在医院排队数日而未挂到号的女孩,被录下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引发社会反响。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两会的部长通道回应了公众关切,她直言:“我要感谢那位姑娘!她的一声吼,推动了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这一年,有的部长未等记者提问,就主动介绍情况;有的部长如来不及详答某些问题,在留下记者联系方式的两小时后,发去了书面回复;有的部长没被记者“喊名字”,主动称“希望大家多关注我们的工作”。
“‘部长通道’成了热点新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发现,很多时候,记者一喊某个部长的名字,部长便会主动走过来,“如果前一个部长没说完,他就在边上等着”。
程曼丽认为,部长们的观念、行为不再是“无可奉告”的姿态,显示出官员政务公开的自觉意识逐渐养成。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分析,一些官员或许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合适、是否会被曲解,但官民互动越多、官员的态度越发坦诚,信息发布也会越发完整、及时。
在一些受访法学学者看来,这种官民互动产生的变化,与民主监督、敬畏民意是相辅相承的。
与此同时,会场外,部长发声的场合也越发多了起来:中国政府网2017年年初开通了“部长之声”栏目,不到两个月,23条部长的热点回应全部上网,访谈、座谈、发布会等实录也一并“晒”到网上。今年两会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各大部委新闻发布会密集召开,几乎都是“一把手”率队亮相。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已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要及时回应公众重大关切,给社会各界一个稳定预期。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居于庙堂之高的中南海,并非遥不可及。为了帮公众“连线中南海”,中国政府网2014年开设“我向总理说句话”平台,试图将民众所思、所想、所盼,传递到总理案头。短短3年,平台留言突破百万,覆盖31个省(区、市)、50多个国家及地区。
一些民声民意开始直通高层:云南一名山村教师反映乡村新媒体设备匮乏,时隔数月,当地政府将设备配到了所有农村学校;一名创业者“吐槽”公司办理跨区域迁址要空耗1个月,没多久,简“证”便民的政策铺开了;一个外地打工者留言希望异地就医报销,过了一个月,他听到总理在发布会上强调“政府下决心推进医保全国联网”。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把这看作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官员的观念在转变,从管理老百姓、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百姓、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题中应有之义。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