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技,当我国进入“中国制造2025”的第三年,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正在进行的两会上,如何培养技能人才、如何通过技能人才实现脱贫、如何释放技能人才的人口红利等问题成为了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通过采访发现,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今天,技能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于家,学会一门技能能够让一家人摆脱贫穷;于国,每一个技能人才都能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增添砖瓦。而这,需要政府、教育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个职校毕业生,就能脱贫一个家
两会中,不少代表委员在谈到扶贫工作时,都会强调教育对于脱贫的重要作用。而在其中,职业教育为培养众多农村学子,让他们走上技能就业的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一个职校毕业生,就能脱贫一个家”。
在3月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表示,职业教育占据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院校的半数以上生源都来自农村,如果中职能够办好,对于教育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敏认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义务教育为主的教育扶贫拓展到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培训农村中职教师,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很薄弱。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发现,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措施,让贫困学生既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又能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为‘就业脱贫’打下基础。”马敏说。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专访时表示,对于我国来说,贫困背后的原因复杂,有很多地区贫困是资源的约束、历史影响导致的。“积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脱贫的一个很好途径。”
“为什么很多农村青年到城市打工?就是因为有了知识、能力之后,可以出去挣钱,挣完钱之后再返回家乡,致力于家乡的建设,这就是劳动力输出。”朱和平说。
朱和平表示:“怎么才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呢?就是通过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非常管用。”
“一个地区要想脱贫,首先是人嘛!”朱和平解释,首先是需要高素质的人,贫困地区一般来讲教育资源有限,所以要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培养一个有技能的人、有本事的人、能够和职业对接的人,还是可以的”。
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技能人才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局总工程师程德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国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技能人才的支撑才能进行。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技能人才培养在过去准备不充分。对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铁路建设投资是8000亿元,公路水电投资是1.8万亿元,这两个方面就是2.6万亿元了。”程德宏说。
程德宏补充:“还有城市的轨道交通、民航机场建设、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城市城镇化的建设、地下管道工程等建设项目。但是,现在在编的工人数量很少,因此都要依靠农民工来承担现场的建设任务。”
程德宏认为,从农民或学生变成一个产业工人,就需要教育培训的过程,也就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两个方面的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如果说,上午在地里干活,除草、打农药、施肥,下午去工地上修桥梁、修隧道,他们安全层面的技能和意识就会很薄弱。”
“有些单位的培训,基本上也是走过场,把一些农民工喊过来,同意接收他在工地上干活,搞几个小时的培训,这样学得会吗?他们知道怎么把安全带系好才不会掉下来吗?爬高几十米,他们敢不敢呢?有没有心脏病和高血压,适不适合在高处作业呢?这些都是问题。”程德宏说道。
程德宏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跟上。
“我们在职业技能培训这块欠账较多。其实,企业要是长期用稳定的工人,是可以花钱来培训的。关键问题是,如果企业只是短时间用工,工人流动性很大。作为企业来说,要出很大的力气对每个人都培训一两个星期,这成本就有点高,所以一些企业的培训力度不够。然而不那么培训的话,安全和质量就保证不了。”程德宏说。
而在朱和平看来,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技能人才培养之所以难,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并没有完全被社会各界所认可;二是技能人才主要是由中职高职院校来培养,但是现在很多的中职就升了高职,很多高职又变成了本科,很多本科院校又从应用型变成了研究型大学。”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根子到底出在哪?是没有学校吗,是国家不重视吗,投入不足吗?我认为都不是!”朱和平说道。
朱和平认为,这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问题。“如今,技能人才的变化比较大,过去技能人才就是指纯手工的‘工匠’,而现在则是要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水平的人才,他们是智能化的技能人才。因此,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高了,所以培养也越来越难。”
应当在技能行业推行“考工晋级”制度
职业教育究竟对我们国家起到什么作用?可以说,当我们低头看时,职业教育让贫困学子有了改善一家生活水平的可能;当我们抬头看时,每一项技能的培养,都推动着整个行业在世界舞台上全速前进。
那么,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才能让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释放人才红利?
在程德宏看来,技能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谁用工,谁培训”。“我提倡相对固定的用工制度。相对固定,就是说企业提供工人稳定的待遇,那么工人就会有满足感,长期待在这个企业,还学会了一项技能。”
程德宏表示,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特别大。因此在职业院校,学校的教育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一个互相提升的过程。“有些学校在场地或其他方面不具备条件,导致学生们学得不扎实,这也是个问题。”
此外,程德宏认为,应当在技能行业推行“考工晋级”制度,让技能人才有多个档次的级别标准,这样不论学历出身如何,高级别的技工仍然可以享受到很高的待遇和得到社会的认可。“例如一个八级工,他虽然是个工人,但他出去也会非常受尊重,地位特别高。”
而在社会层面,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
朱和平表示,“首先,全社会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拍的《大国工匠》,我们表彰一线的工人模范,就是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这种舆论牵引和政策导向对孩子、对家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朱和平总结,“中国要想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光有科学家、院士是不行的,还需要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获得满足感,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才会更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张帅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