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3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优质高职是如何炼成的?

——建校十年特色办学解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13日   06 版)

    国家高级工业设计师、IF设计金奖获得者马驰老师带领学生研发灯饰产品

    几年前,中山市大涌镇颇具规模的名典轩红木家具厂老板朱先生就发现,镇上许多红木家具厂出现了招工困难,尤其是雕刻工、设计师更是价高人少,专业性高端人才非常匮乏。

    大涌镇有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等美誉。在中山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大涌被命名为“中国红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特色小镇,需要“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为了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工艺革新、市场竞争、人才缺乏等问题,大涌镇政府主动向市政府递交报告希望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地方产业需求人才。今年1月25日,全国首个红木家居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红木家居学院在大涌镇红博城签约揭牌成立。

    大涌镇政府和企业纷纷为此举“点赞”。“这样一来,我们借助中山职院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就能培养更多红木产业‘生力军’。”大涌镇镇领导如是说。

    其实,大涌红木家居学院已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第5个专业镇产业学院。作为伟人故里——中山市的高职院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中山人自己的大学”,这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不无关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初期便明确要立足中山,面向珠三角,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紧贴中山“一镇一品”产业结构,创新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结构布局,建成与中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等精准对接的5大专业群34个专业,基本涵盖中山全部产业形态。同时,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产业学院,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努力培养企业、社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正是因为心系地方发展和人民需求,学校走出了一条愈发广阔的特色办学之路。“一镇一品一专业”带来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共赢局面,专业镇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享誉全国。去年9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基础上,又成功晋级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办学十年从无到有、后来居上,交出了一份让伟人故乡人民满意的答卷。

    服务决定地位 紧密对接需求,有为才能有位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高度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重要途径。然而今天,校企合作的整体状况却并不是那么亲密无间。

    本是协同共进的学校和企业,却出现了产教分离的“两张皮”难题。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但却曲径通幽,让“服务”来说话。早在2011年起,学校就提出依托现在优势专业(群),与专业镇(区)政府在产业园区合办产业学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市镇两级政府积极响应,随后,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小榄学院、大涌红木家居学院陆续成立。

    以南区电梯学院为例,中山南区作为电梯产业基地集聚了蒂森电梯、菱电电梯等30多家电梯整机及配套生产企业,产业年产值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电梯作为国家纳入特种设备管理的设施,其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均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技能从业人员完成和把关,电梯技术人才的缺口巨大。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很快嗅到了这一点。2010年,学校在全国首创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两年后,又与南区政府合作创建了电梯学院。南区政府无偿提供5万多平方米工业园作为实训基地,还在学校设立“电梯教学及科研扶持资金”,每年向学校电梯专业资助10万元作为“电梯教学及科研扶持资金”。

    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电梯学院的学生刚一入校,就已经接到企业的橄榄枝。“我们的学生是供不应求的,企业要排队来跟我们要人。”南区电梯学院院长肖伟平说。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会长、中山壹爽电梯公司总经理李宗钻就对该校学生大加赞赏,“这些孩子的专业技能很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除此以外,学校也积极启动政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驻镇”计划。至今,学校已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了12名政校企合作专干和80余名科技特派员分别派驻中山各个镇区,架起沟通“立交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

    如此一来,政校企行“齐当家”,四方共赢局面开启。政府希望学校培养人才促进专业镇经济转型升级,学校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获取了不少企业力量和资源,企业能够得到真正根据自身需求培养的高度契合型人才,行业进而获得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一切环环相扣,又循环往复,一举四得。

    思路决定出路 勇立创新潮头,助力中山智造

    前不久,中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遥相呼应,提出要突出抓好两条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如何创新驱动,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助推器功能要充分发挥。

    如何发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信心,来自一如既往的创新。面对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中普遍遇到的资源分散、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学校另辟蹊径,以学校“总部”为主体,与多个专业镇合作联盟式协同发展,通过构建“总部+基地”协同创新格局的方式攻克难题,不仅高度集聚了资源,合理优化了配置,还能够为需求方“量身定做”,提高成果转化率。

    成功立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并获得1.25亿元经费支持的“产学研园”就是“总部+基地”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平台。产学研园将按照功能和用途不同,对“3大平台”(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多样化学习平台)分期分步建设,最终建成“1基地、11研究机构、6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检验检测服务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新技术学习中心、社会培训中心、考试中心)、1工作站、1集聚地”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协同创新平台。

    在产学研园的技术研发平台中,学校牵头成立的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着力于解决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智库机构。2016年最后一天,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成立,该中心建成后,能帮助有智能制造需求的企业,摸到方向、找到标杆、拿到方案、看清成效、招到人才、贷出资金,系统有效地解决各种瓶颈,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转变。

    博道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在该中心成立之初就成为其中的成员单位。问及缘由,公司总经理林木峰表示,企业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与自身业务相对接的厂家,许多劳动密集型的需要技改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寻求到可靠帮助,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精准对接的可能性。

    “作为高校,为政府、企业分忧是我们的天职,也是责任。同时,我们也具备人力、智力和物质条件方面的优势。”学校校长吴建新说道。

    正是本着为政府、企业分忧的理念,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在创新浪潮中勇立潮头,找准定位。推陈出新的举措,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注入汩汩源泉,交上漂亮的成绩单。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54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课题56项,70多项科技成果逐步实现技术转移,并形成产业化生产;师生专利授权量达1300多项,稳居省内高校前4名;学校获评“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事业单位”。

    质量决定兴衰 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归根结底,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好不好,最终还要人民说了算。只有教育有质量,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生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同。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发展眼光聚焦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把内涵发展作为筹划工作、推进工作、检查工作的重要原则。教育质量提升的表征,最显见的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成效。

    “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宗旨要义,每一位学生在这里应该成为社会需要的各领域的栋梁之才。相关的数据也充分佐证这一点:办学十年来,学校向中山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技术能手近2万人,近8成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据麦可思调研报告显示,多年来该校毕业生家长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生参加全国职校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稳居全省前3名。

    一所办学十年的高校能取得这样的人才培养成效,与其注重围绕质量进行内涵发展的育人模式大有关系。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探索教师工作室模式,破解了学生进入社会磨合期难题。在教师工作室里,企业的项目成为了学生的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边学边做,接触最真实的市场走向和用工需求,学生一毕业就已具备熟练上岗的条件,普通学生存在的用工磨合期在这里得到消解。从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杨珊的教师工作室里出来的毕业生,起薪要比这个行业的平均起薪高很多。她表示,“企业需要的是一些动手能力强的,能快速进入职场角色的学生。”

    这样的教师工作室,仅是学校80多个工作室的一种。此外,学校还拥有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木雕工作室、苏绣名师周雪清刺绣工作室、广东省教学名师赵长明数控工作室、中山市技能大师马驰灯具工作室等一批大师、名师工作室。这些名师来自五湖四海,却甘于齐聚一所地方院校组成一支“有机协同作战部队”,并且焕发出“1+1>2”的化学反应,推动学校事业蒸蒸日上。

    仅有专业“躯体”,道德精神不足,无异于行尸走肉。高职教育还得“专业健身,文化铸魂”。因此,在“六位一体”育人模式(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理念下,学校成为入选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

    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涌现出大批投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师生创客。如赢得全国首届“互联网+创新”大赛广东赛区银奖的钟添娇,获中山人才节创业大奖的李万里师生创客团队,自创淘宝肩包品牌、月营业额上百万元的张涌明,成立吉士科技照明公司,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黄前亮等,数不胜数。

    近几年,学校不仅在高职层次上打造人才,还打通了“中职—高职—本科”衔接通道,携手韩山师范学院、凯里学院等协同培养本科人才,有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必须明确,一要紧跟产业发展,二要适应产业发展,三要适当引领产业的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尹绪忠指出。过去十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这所高职院校缓缓崛起,未来,她要从“中山人民自己的大学”办成“中山人民满意的大学”。扎根“需求”是起点,引领“需求”将是往后努力方向。

    (李思玲 张沐坚 何宇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3月13日 06 版

传承彝绣的女人们
“学校有信心培养好他们”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优质高职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