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社第二期地方团组织
新媒体采编研修班学员感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17日   05 版)

    郑茜茜

    袁媛

    邓楣

    唐月

    刘述晟

    李丽莉

    黄莉

    尹茹翀

    杨晓艾

    一起微笑 共同成长

    郑茜茜

    一个月里,11堂专业分享课,中青报各位老师倾囊相授,不仅教授技能,也传输观念,让我对新媒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本领恐慌”。

    孙晔老师的课,打破了我对传统新闻的固有认识,一个由“图文+视频+H5”综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让用户体验达到了最佳。从王俊秀老师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舆情新闻”,对于目前传统媒体内容匮乏的现状,这一新闻体裁很好地解决了“可读性”难题。

    今年清明节,在中青报技术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我与小伙伴们完成了一个H5产品文案,加上中青报H5团队的精湛技术,点击量近7万人次。虽然这个数字并不惊人,却让我与新媒体真切地拥抱了一回。

    魏和平老师深耕创业服务领域,见证了中国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他与时俱进,积极转型。

    最后一堂课,来自黄勇老师。他说,“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句话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

    在这一个月里,走访团中央战线部门,让我对共青团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一站走访的是宣传部,景临部长向我们介绍了团中央“大宣传工作格局”理念,他指出,打造“大宣传工作格局”就是要做到“思想共振”“活动共办”“产品共创”“平台共通”“人才共用”;在权益部,王峰部长从法律化、组织化、社会化三个方向向我们全面介绍了共青团权益战线工作;在志工部,张朝晖部长为我们勾画了“志愿服务——8个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共产党领导——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样一条清晰的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路径。

    这次的北京之行,有收获,亦有困惑。例如,关于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建设问题,如何让共青团新闻变得像社会热点新闻一样吸引读者,这是我这一个月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我们共青团的新媒体除了“引领青年”这一功能之外,还有就是要能“推动工作”,如果一味的追逐社会热点迎合受众,而忽略了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创新和引领青年的根本使命,那么共青团新媒体存在的意义又何在?这些都值得我深思与探索。

    (作者系浙江共青团融媒体工作室主任)

    不是结束 而是出发

    袁媛

    一个月的培训让我意犹未尽。

    参加中国青年报第二期地方团组织新媒体采编研修班的这一个月,我有幸和来自其他省份的8位小伙伴一起跟随中青报与新媒体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十位老师进行了学习,了解了中青报在全媒体融合上的转型与创新。史剑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目前H5作品的类型和表现手法以及经典H5案例的策划制作,并从创意、文案和互动性三个方面破题如何做好一个H5作品。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尝试与中青报融媒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同进行了H5作品的文案策划、作品风格呈现以及技术实现。我们观摩了《共青团新闻联播》视频节目的现场录制,聆听了孙晔老师有关重大视频节目的创意、策划与实施。我们学习并了解了视频节目制作的流程,还尝试进行了《共青团新闻联播》的脚本风格探讨和改写。我们在唐轶老师的带领下思考如何用去中心化的思维来运营新媒体,我们和陈凤莉老师一起研究微信的标题,尝试用简单明了的图解解读共青团工作,大胆用表情包等网络元素制作微信内容。我们跟随王俊秀老师感受网络大数据所带来的魅力,学习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并尝试结合本土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应对的实战演练。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走访了团中央的战线部门。这种近距离的走访交流,让我们对共青团各战线主要品牌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我们去思考,作为一个团的小编,如何用新媒体服务好青年。

    除了老师们的倾囊相授,这次培训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青报的底蕴。这份已走过66个岁月的报纸所拥有的底蕴不仅来自于岁月的厚重,更来自于现在的每一个中青人。我深深感受到,也正是中青报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让每一个中青人在这里都能在这里尽情施展、长袖善舞。这种像家一样的感觉,也让我和来自不同省份、系统的团组织小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读报、评报、交流、碰撞,分享新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困惑。一个月的培训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给予我力量和战友,我会带着这份沉淀和情谊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出发。

    (作者系团山西省委官方微信“山西青年”编辑)

    用“心”发声

    邓楣

    工作久了就像电池用的耗没了电,在中青报学习的这一个月中,能够聆听到高水平的讲课,感受权威的大家风范,对我来说真是一笔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中青在线H5策划部总监史剑老师观念超前,视角独特,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深刻理解:创意先于文案,想法应该先于行动,而创意则来源于生活。魏和平老师幽默风趣,对青年创业教育工作的坚持不懈,让我深刻了解到KAB从无到有的过程。唐轶老师通过实例,让我们知道如何把公众号优势最大化。闵捷老师从“讲政治”“有情怀”“说暖文”“搭平台”四个部分,同我们分享他统筹团队参与全国共青团青年引导工作方面的经验。如何把“生硬”的内容呈现在微信平台上,又是如何稳扎稳打靠实力圈粉,这是陈凤莉老师告诉我们她的经验。王俊秀老师以“辱母杀人案”:一起旧闻为何引发刷屏为例,告诉我们舆情新闻的意义所在。

    其间,培训班老师带领我们走访了团中央宣传部、学校部、权益部、中国青基会等部门,通过学习交流,让我明白了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转变观念、主动介入,学会使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聚集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影响青年人思想意识的主渠道,所以占领舆论主阵地、对青年进行有效的引导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懂得新媒体舆论场的基本规律,善于应用新媒体技能,然后才能谈得上站在青年前列、引领时代潮流。

    中青报给大家提供了学习技能、交流经验、碰撞思想的好机会,并借此让我结识了朋友,增进了友谊。虽然培训已经结束,但是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来自各省区团组织的小编们还要相互学习,形成默契、密切的互动关系,大家拧成一股绳,用青年喜欢的方式传递时代正能量。

    这短暂的培训经历必将影响我一生,中青报让我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正如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张坤老师所说,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今后不管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用心去面对。

    (作者系团甘肃省委新媒体中心编辑)

    收获成长 砥砺前行

    唐月

    正式从事共青团新媒体工作近一年时间,但我对共青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最前沿的新媒体思维和技术充满了求知欲。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看到笔记本上记录着满满的干货,心中对每一位授课老师的指导充满感恩。

    中青在线H5策划部史剑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个他们团队策划的经典案例。在他的课上,我学习到了不少经验,H5的策划、文案、设计甚至配乐都大有讲究。

    在清明节,团浙江省委也与中青报合作了“清明包青团”的H5产品,作品达到了7万的点击量。我也参与到这款H5的策划之中,体会到了做好一个H5产品是多么不易。

    在微信的运营上,陈凤莉和我们分享了她做“共青团新闻联播”公众号的真实体验。共青团新闻不是时事热点的搬运工,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发布平台,我们要做并且做好共青团新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做共青团新闻可能是一个枯燥并困难的工作,但只要坚持一定能看到成果。

    唐轶老师的课程对于我这样的一线小编来说有很大启发。他运营的“青年观察家”平台,两年时间平台粉丝实现了从1700用户到百万粉丝量的突破,他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要有优质的内容,精致的标题,细致的打磨。

    我们依次走访了团中央宣传部、权益部、志工部、学校部等。团中央宣传部长景临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中央正在打造共青团大宣传格局,要努力做到思想共振、活动共办、产品共创、平台共通、人才共用和资源共享。

    “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张坤的这句话经常挂在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和记者们的口中。我希望自己今后也能有机会能够深入一线实践学习,把中青报坚守的这份温暖带入到共青团新闻的编辑之中。

    “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离开的时候,我在北京南站买了一本培训班老师推荐的读物,它的名字叫《读书》。

    (作者系浙江共青团融媒体工作室成员、团浙江省委微信公号“青春浙江”编辑)

    我的几种收获

    刘述晟

    能来到中青报学习一个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这一个月除了收获一批让我不舍的小伙伴外,自我的职业技能的水平,对新媒体这个行业的认识,我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原单位,我是一名视频编辑,鼓捣鼓捣相机,做做小视频。因为只有我一人制作视频,所以虽然知道制作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但难免选择略过。在中青报见到了《出彩90后》的制作团队,听了中青在线视频部高旭老师的课程,才知道原来拍摄能有这么多角度,制作流程会有这么多的讲究。

    在听史剑老师讲课之前,我对H5的印象基本就是手机上的PPT。但听了史剑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H5能如此有趣,互动性如此之强。

    仅仅一个月的学习,对于技巧方面的提升总是有限的,其实这次学习对我帮助更大的则是眼界上的提升,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共青团的新媒体工作,让我从一定的局限之中跳脱出来,这是这次学习所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这次学习走访了团中央很多部门,在去宣传部的走访中,站在了团中央的立场了解了大宣传格局;在去权益部的走访中,真真切切的了解到了团团在青少年维权等方面做的切实工作;在去志愿者工作部的走访中,知道了那么多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案例。通过了解这些共青团所做的工作,也切实感受到了作为共青团新媒体小编身上的责任与义务。共青团各部门都在为切实服务青年做出贡献,我们作为共青团对外的窗口,应当将共青团做的工作以更新颖的方式宣传出去,让广大青年了解、知道共青团的工作,也让青年知道共青团是可以真真切切帮助大家的。

    在分别前夕的最后一堂课,黄勇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我们分享做工作的态度。让我们沉下心,安心做好一项工作,而且一定要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不停的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提升。

    短短一个月,这次培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和培训班小伙伴们切磋工作、交流思想所积累的友情和动力。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

    (作者系江西团省委微信公号“江西共青团”编辑)

    学无止境不停步

    李丽莉

    正如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张坤所说 “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这是我此次培训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第一个分享,是中青在线H5策划总监史剑老师的《如何做好一个H5产品》,他用一个个成功的H5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视觉盛宴,他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深刻:一切不能与读者发生共鸣的H5,都会被视为“浪费流量”。

    陈凤莉老师带着感冒,扯着沙哑的嗓子为我们讲授了《共青团工作的微信及视频呈现》,其从对新媒体运营的不知晓,在自己不断的“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的精神,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新媒体工作上的态度。

    唐轶老师对于微信标题的见解,让我Get到了如何起一个微信标题更吸引读者的技能;高旭老师关于《青年和共青团题材视频节目制作》让我听得津津有味,一个视频还没开拍,就能够详细描述要拍的视频的每一个细节及其要的感觉;魏和平老师对KAB工作的坚持、热爱与乐观,让我感受到其敬业的精神和深厚的情怀,着实令人佩服。

    最后的一个分享,是老师给的三个词“读书、思考、实践”。 “在别人不愿再想的时候,再多想一点;在别人不愿再走的时候,再多走一点……”

    这里的每个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业务很熟练及其对中青报那份深沉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

    除了各种分享,我们还走访了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学校部、权益部、志工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部门,让我对团中央的各部门工作都有了更深了解。

    最让我从紧张到放松的一个安排就是每周的评报,作为一个从没觉得评报会和自己“撞上”的人来说,确实又掌握了一个新技能。

    我最喜欢的的课程就是和一起培训的小伙伴们一起深入交流各自负责新媒体的情况及其特殊性,有些省的新媒体运营关于吸粉的技巧、推送的内容、对于热点的切入点等等很多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让我对自己如何进一步提高所负责的新媒体工作的业务水平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短板,增添了尽快“补救”的动力。

    (作者系广西共青团新媒体中心编辑)

    惶恐之后是兴奋

    黄莉

    作为一名来自宁夏中卫市地税局的基层团干部,经过2年的历练,对共青团工作和传统纸媒的宣传报道虽说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淀,但是新媒体采编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看着满满四页的日程安排和那些陌生的字眼和课程设置,既惶恐又兴奋。此次研修学习由12位中青报各领域的专业老师授课分享,读报、评报、评新媒体,去团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走访交流,观摩视频节目录制、参与微信、视频脚本制作,交流分享本地新媒体发展情况等研修模块,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践操作,可谓良苦用心,丰富实用。

    中青在线H5策划部总监史剑首先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H5经典案例带我们开启了此次研修之旅。 “做好产品定位、创意先于文案、抓住人心的文案、锦上添花的配乐、更重要的是让用户有认同感、参与感与炫耀感。”史剑老师毫不保留的给出了他们成功的秘诀。

    “网报融合,以H5等产品为牵引,引入视频直播,探索中青报特色的全媒体融合转型之路”是中青在线副总经理孙晔带给我们的另一堂“盛宴”。

    王俊秀老师关于舆情分析的选题及实战技术,让我们第一次了解了舆情新闻。舆情新闻与传统报道的区别及写作方法的介绍则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思路和写作方式;高旭老师关于青年和共青团题材视频制作以及陈凤莉老师就共青团工作的微信及视频呈现,小到一个镜头的设计、一个微信标题的打磨;大到一个完美视频的呈现和一条微信的制作都为我们后期参与视频脚本制作和微信制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维拓展。而每周由老师主持的读报、评报、评新媒体活动则让我们每个人都从繁杂的社会喧嚣中静下心来。此次研修所有老师的倾囊相授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中青报人的敬业与情怀。

    此次研修还安排了对团中央宣传部、学校部、志工部等部门的走访交流。团中央宣传部长景临提出要构建全团大宣传格局,尽快实现活动共办、产品共创、平台共通、人才公用、资源共享等目标,这让我们备受鼓舞。

    在这一个月里和研修班的小伙伴们朝夕相处,我们更收获了友谊。正如中国青年报社张坤社长所说“一起微笑,共同成长,做一名幸福智慧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作者系宁夏中卫市地税局团委书记)

    终点·启程

    尹茹翀

    一个月前,当我拖着行李箱走出“东四十条”地铁站口,火车票上写着“台州——北京”,北京便是我的终点。如今再次背起行囊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火车票也改成了“北京——台州”,中青报成了我的启程。

    这一个月,温暖我的不只是这四月的天气,更是中青报无比融洽的环境,正如张坤总编辑所言“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

    人生的每一站都是再出发。每一次驻足的瞬间,都让人受益良多。依然记得每一周的团中央部门走访,那都是一次次格外珍贵的机会。对于一个团干来说,能够走进团团的大本营,就像见到偶像一样亲切。通过部长和前辈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新媒体的发展与运作、青年的权益保障、团的品牌志愿服务、学校战线的凝聚力量、希望工程的几十年如一日,在关键时刻敢发声,在青年需要的时候肯伸手,让我深切感受到团工作是用心在做的,公信力是靠真情来凝聚的。

    人生的每一课都要再思考。依然记得每一周的授课分享。史剑老师在H5领域的熟练驾驭、孙晔老师对视频节目的无限创意、闵捷老师强调新闻网站的总体布局、魏和平老师对KAB项目的深厚感情、李立红老师的团中央各部门品牌工作介绍、高旭老师的视频剪辑拍摄要领、陈凤莉老师带病坚持介绍的共青团工作的微信制作、唐轶老师对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独到见解、黄勇老师的读书、思考、实践三部曲,让我开拓了眼界、学到了本领。新媒体领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前辈正是用他们沾湿的脚告诉我们,哪里水深哪里水浅。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再实践。依然记得每一周的评报体验。之前总觉得评报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其实不然,每一次评报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不同见解之间的融合。会上,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没有领导和普通员工,没有上级和下级,只有在一起互相探讨的媒体人。在我看来,评报就是读书——思考——实践这个完整反射弧的生动体现,只有仔细阅读才会产生独立的思考,才能言之有物,碰撞的火花激发新一轮的学习,这种良性循环受益终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挽起裤腿,前进中完善,是我们新媒体人应有的姿态。

    (作者系系浙江省台州团市委干部)

    感受全媒体研修

    杨晓艾

    在中青报的培训,不仅仅是在新媒体理论知识和制作技巧上面得到了提升,在思想方面也得到了升华,开阔了视野。

    如今人们喜欢将媒体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倡如今的社会是新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已是过去式。起初,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到中青报进行新媒体培训的,当我第一次拿到中国青年报被告知[自由学习]环节中要进行读报,并且每周还要进行评报的时候,我的内心泛起疑惑,这不是新媒体研修班么?怎么还会有读报、评报环节?但在整个培训结束后,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

    读过这一个月的中国青年报,我感受到,原来报纸也在“悄悄地”转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传播思维都是单向传输,其目的都是要以有效的传播思想传播给读者,输送正向价值观。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是单单纯粹的新媒体制作技巧,而是要学习如何以读者接受、喜爱的形式,来输送正确的价值观。唐轶老师告诉了我,青年以什么方式聚集,我们就以什么方式传达。

    培训期间我们还先后走访了团中央的宣传部、权益部、志工部以及学校部,后还走访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团中央走访,让我们有机会与部长们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团中央的各个项目,倾听部长们分享的经验,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打开了思路,不仅仅是对本身的日常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团务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中青报的培训期间,我听到的最多次数的一句话就是“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无论是报纸端、PC端、移动终端哪一种媒体传播方式,中青报的每位工作者都始终坚信: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心专心,才能真正心心相印,真正将我们心中的温暖传递到你的心中。

    传统媒体或是新媒体,他们的传递方式虽有不同,然而理念是相同的,都是要将温暖传递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一个月的培训课程结束了,我离开了报社,但是这句话会一直跟随着我,成为我日后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理念。

    (作者系中国电科集团宣传干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5月17日 05 版

中国青年报社第二期地方团组织
新媒体采编研修班学员感言
德法兼修 为培养法治人才接力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