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说是不是幽默的人会比较受欢迎?那怎样才能变得更幽默呢?”小J进入咨询室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问我。
“为什么一开始先问这么一个问题呢?”我没有正面回答他,微笑着反问了一句。
“因为我很关注,想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一点。”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大男生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怯怯地望着我。
“你是觉得自己现在不够受欢迎吗?”我试着让他把关注点从表层的问题转移到自己身上。
“那倒不至于。”他笑着用手搔了搔头,突然显得有点紧张:“老师,我有病,是‘躁狂-抑郁症’,您听说过吗?”
“哦,‘躁郁症’也叫‘双向情感障碍’,我知道的。你是什么时候被诊断的呢?”我很平静地问他。
“初三的时候,都一年多了。所以我总是担心别人会看出来我有问题,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排斥我。”小J看我的态度,似乎也放松下来。
“嗯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发病之前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情?”我问。
“也没啥……就是感觉无心学习,开始还尝试自己调整,后来觉得自己调整不了了,就去医院看,大夫给的诊断就是这样。”小J说,“我从回国之后状态一直不好。”
原来,小J在小学三年级时跟父母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多,期间家里添了弟弟……小J说到这儿,表情有些黯淡,“我觉得自从弟弟出生以后,父母对我的关注就少了。在美国上学时,有一次,一个印度籍的同学欺负我,我回来跟我妈说了,她觉得不是大事儿,根本没在意。”小J的语调里透着委屈。
“去了美国,本来就有很多地方需要适应,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但这个时候弟弟出生了,父母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弟弟身上,这让你觉得很失落,也很无助。是这样吗?”我复述了小J说的内容。
小J似乎感到我能够理解他,他点点头接着说:“其实之前父母对我的期待是挺高的,我妈妈是大学的教授,爸爸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他们都很要强,也很优秀。出国前我的状态还都不错,学习也挺好的,但从美国回来以后,我就不太能融入到班级生活之中,学习也越来越吃力。父母对我很失望,我爸甚至会骂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笨蛋’。这句话挺刺激我的,我也读出了他语气中那种对我的绝望,心里特别难受。”
到了初三,小J根本学不下去了,整体状态失控。去医院后,诊断为“躁郁症”,到现在还一直在服药。讲到这里,小J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小J,听你说了这么多,我突然有种特别的感觉,但我也有点担心,怕说出来你有压力。”我把自己的顾虑真诚地告诉了小J。
“没事,老师,您说吧。”小J冲我笑笑。
“我感觉你的病似乎是你对抗父母的武器……仿佛你并不想让自己好起来。”我如实说。
小J听完很兴奋,也有点惊讶地问我:“老师,您怎么知道的?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想,我的确不想治好。”
“为什么呢?”我问他。
“我也说不清,生病之后,我的确会轻松自由一些。我积极配合治疗,但也舍不得这份轻松和自由。”小J说。
“小J,谢谢你的坦率和诚实。”我很认真地对他说。
“老师,其实您能理解我……我觉得这种想法其实挺坏的,跟您说完我自己轻松了很多。”小J灿烂地一笑。
“真实感受没有什么坏不坏的。父母对你期望很高,给你压力那么大,你拼命想让他们满意,依然没有做到。而生病就成了反抗的最合理借口和最有力的武器。因为生病了,谁也拿你没办法,也不能继续强求你做到多好,所以你感到轻松自由,如果换成我,我也不想好起来。”我笑着对他说。
小J也笑了:“是呀,我爸妈都是外地人,靠自己的努力打拼留在北京。他们就总说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出路,可是无论我多努力,就是学不好。所以有时候我还是挺挣扎的,我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似乎没啥效果。跟医生说了,医生说我又多了强迫的症状,又加了点儿药。”
“听你说这些,我感觉你心里就像住着两个人,一个像家长,不停地给自己提要求,也不停地批评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一个像孩子,向往自由快乐。这两个人整天打架,当心里的家长占上风时,你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鞭策自己;当心里的小孩占上风时,你就会想方设法地偷点小懒,让自己舒服一点。”我试着用画面式的语言让他看清自己的内在。
“没错没错,就是这样。”小J激动地说,“老师,每次那个心里的小孩占上风的时候,也就是我稍微快乐、舒服一点的时候,我心里就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听您说完这些,我突然想到偶尔让内心的孩子放松一下,甚至放纵一下也挺好的,这么一想觉得真开心!”
“小J,你的领悟力好棒!你的情绪感染了我,我现在都觉得心里亮起来了。”我也开心地跟他反馈。
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们继续讨论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找到自己的成长力量,小J进步很大,症状也有了一定的缓解。我们也讨论了成长和改变是一个特别不容易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也嘱咐小J不能依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就随便停药,一定要遵医嘱调整药物。
咨询师感悟:
小J的案例生动地为我们呈现了个体的症状背后所埋藏的情绪。症状往往代表了一些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当我们看到了这些需求的存在,并愿意接纳自己真实的愿望,积压在内心的情绪能量就会得到释放,症状得到缓解。
但是,对于小J来说,他自己内心的改变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父母给他带来的压力,等等。我也邀请过小J的爸爸介入咨询,告诉他孩子的症状和一些表现其实也是他呼救的一种方式,小J的爸爸很受触动,也表示愿意尝试做出改变来帮助孩子。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而爱则是一切问题最好的答案。只要小J和他的家人们都愿意用爱来回应彼此,就一定可以收获幸福和温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