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水清岸绿 城水相融 人水相亲

绍兴:重塑梦里水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16日   01 版)

    江南正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季节,行走在今天的古城浙江省绍兴市,城、水、人构成了一幅如诗似画的梦里水乡。

    伴水而生,因水而名——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正因水而灵,因水而活。

    绕城碧水入画来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水网密布,河道、湖泊众多。

    听水拍长堤,看乌篷荡波。每天晨晚,退休后的孙利萍总会到环城河边走走。“从家过来,也就十分钟的路程。”这样的生活,自退休以后就一直陪伴着她。

    绍兴市水城办专职副主任孙炎松说,有多少绍兴市民享受着这样的生活无法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河改变了绍兴这座城。

    时间回到18年前。当时,全长12.2公里的环城河,平均淤积深度在40厘米以上,一些地段淤深超过1.5米,因年久失修,不少河道砌坎倒塌,大量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入河中,河水又黑又臭。“就是洗拖把也嫌水脏。” 孙炎松说。

    但在今天,“乌篷小画船,白玉长堤路”,漫步在如今的环城河,水清岸绿,碧波粼粼,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特有美景。

    浙东古运河是一条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河,在绍兴境内有近百里。经过整治后,水质普遍在Ⅲ类以上,行舟其上,古镇、古桥、古纤道,处处皆风景。

    鉴湖又名“镜湖”,是绍兴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被风景如画、水清似镜的稽山鉴水所陶醉,泛舟鉴湖,载酒扬帆,留下许多诗句华章。但一个时期,鉴湖之水,风光不再。

    而如今,徜徉在鉴湖“十里湖塘”,白鹭翻飞,碧荷摇曳,跨湖桥、快阁、湖塘、清水阁等组成的两岸风光,重现出“镜湖八百里,水光如镜明”。在这里,随处可见“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总长36.9公里的滨海大河,则是一条穿越柯桥北部平原连通钱塘江的主排涝河道。因为在下游,该河道曾是水质最差的河道之一,随着“快速排涝通道工程”完工,成为柯桥区最美河道之一。

    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的曹娥江,其“十八里景观长廊”已成为上虞的一块城市品牌,花叶芦苇、鸢尾、水生美人蕉等植物,展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色。水清、岸绿、流畅的曹娥江也成了市民流连忘返的景观河。

    来自绍兴市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该市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全部达标,70个市控以上断面提前基本剿灭Ⅴ类水,其中Ⅰ~Ⅲ类水断面56个,占到断面总数的80%。曹娥江、浦阳江两大干流水质,全线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

    重构经济社会生态的“革命”

    据统计,绍兴境内有河道6759条,总长10887公里,总水域面积460多平方公里,占该市国土面积的5.6%。其中,中心城市规划区的水域面积,占到城中心国土面积的14.7%,列浙江全省第一。

    因为水,绍兴有了“水乡”的荣光,也因为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绍兴产业对水的高度依赖。

    历史上,绍兴是有名的“酒缸、染缸、酱缸”,到上世纪80年代,则形成了轻纺、化工、酿酒等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许多水源因此受到污染,“钱是多的,水是脏的”,昔日灵气四溢的水城,成为浙江水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06年,绍兴市委市政府以“清水工程”为楔入点,走上了艰难的治水之路。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看来,“治水”是一次环境“革命”,也是一次重构绍兴山水生态,更是进而重构绍兴经济、社会生态的“革命”。

    从一开始,绍兴就对水治理作出周密部署,要求充分利用水资源,用足水优势,做好水文章,以期达到治水效果的最大化。

    “规划先行”则是绍兴治水的第一步。

    河湖密布、水域广阔,是绍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区域规划一体化,绍兴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了“水城概念性规划”“水城河湖水系规划”,积极实施并打造“两江、十湖、一城”的全市域水城格局,构建“四大河流、五大古镇、九大湖区”中心城市水域框架。要求维护千年特色水城格局,重塑“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典范。

    为“重建水城”,绍兴开展“双百双千”工程,每年滚动安排总额1000亿元的百个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实施河湖综合整治、城市有机更新、道路交通畅通等城市建设。

    之后,生活污水截污纳管计划、雨污混接专项整治,治污“六大硬仗”“十大攻坚”“清三河”达标创建、曹娥江综合治理、浦阳江综合治理、优化环境“八大行动”“千河清淤”专项行动、“清三河”反弹隐患排查拉网行动、全市入河排污(水)口标识专项行动等次第展开。

    经过整治,曾经木桩遍布的㹧犭茶湖,如今木桩已全部清除;曾经臭气熏人的诸暨众多珍珠养殖塘,今年全部“弃养”。

    为避免清理出来的河道污泥的二次污染,柯桥区率先采用引入淤泥固化技术,对污泥固化处理,变废为宝。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6个污泥固化处置技术中心,年处置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

    为巩固治水成果,绍兴设立了5462名“河长”,通过“河长巡河App管理系统”,实行实时传送图文的电子化巡河。

    而“用脚步丈量河道”的河长更带动了市民治河的热情。据悉,仅团绍兴市委组织的围绕劣五类小微水体成立的“河小二”突击队就有3319支,志愿服务人员达5万余人。

    “重构”产业结构

    “在绍兴,‘治水’并不只是简单的治水。”绍兴市委书记彭佳学认为,从古韵水乡到现代水城,根本目的是与百姓生活的需求相适应。他提出,以水为骨架,重构绍兴交通、城乡、镇村布局,以水为平台,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升级、业态升级。

    “让水活起来,‘活’的就是美丽水乡、美丽乡村、美丽水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重构与水城重建结合,绍兴要打造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城山水新画卷。

    “中国轻纺之都”一直是绍兴引以为傲的一张金名片。几乎占据了绍兴产业“半壁江山”的轻纺、印染,高峰时期,仅柯桥区印染企业就达到数百家之多,年销售收入达到650亿元,印染产能占到全国三分之一、浙江的二分之一。

    为改变纺织印染一家独大、产业层次低的现状,绍兴专门制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五大行动”,综合运用扶持培育、集中整治、倒逼淘汰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亩产论英雄”,绍兴市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行差别化用能及排污指标分配、用电保障、税费征收、财政扶持等“扶优罚劣”措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去年开始,该市又要求所有从事制造、建筑、电力和燃气生产、科研、卫生、住宿餐饮、娱乐经营、居民服务和其他生产、服务等生产活动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均需申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采用电子远程监控、上门核查、“你点我查”、区县交叉执法等,实施最严的执法力度。

    与此同时,该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培育发展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建等重点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增量扩容。

    “不为整治而整治,不为关停而关停。”绍兴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治污,是为了治水。治水,是为了营造整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创业环境。“有堵、有疏,有关停、有扶持,绍兴的传统产业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重构’”。

    目前,绍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2%,四大传统行业占比下降至58.5%,该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年底的4.8∶52.6∶42.6调整到4.1∶50.9∶45。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16日 01 版)

把定下来的帮扶项目件件抓实抓好
带动更多老百姓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我国首颗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成功发射
青年知心人“龙哥”
绍兴:重塑梦里水乡
不要再拿“彭宇案”当见危不救的挡箭牌
穿军装的“外交官”
洋山港:每根管道都“可追溯”
济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