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吴起(约前440年~前381年),与《孙子兵法》作者孙武齐名。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
与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吴起也早早离开家乡卫国到外地求学。临行与母亲诀别,吴起发誓:“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最初在鲁国师从曾申,母死不归丧,曾申怒其不孝,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转而学兵家,并在鲁国就业。
公元前412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要吴起带兵抗敌,但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吴起“杀妻以求将”,最后率领鲁军,大败强齐。这时,就有嫉妒吴起的人,向鲁公进谗言:说吴起是个小人,母死不奔丧,曾申不认他这个学生了;现在又杀妻以求为君之将,残忍极了;区区小鲁,却有战胜强齐的名声,很危险啊。鲁君受到蛊惑,居然免去了吴起的职务。
为什么吴起在鲁国求学或求职如此不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只想建功立业,不考虑所处的国情和坏境,难免碰壁。
于是吴起离开鲁国来到魏文侯主政的魏国。魏文候知道吴起很有军事才能,就让他带兵。
吴起带兵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士卒同衣食,分劳苦;二是军法严明,信赏必罚。有一次,吴起带兵出征,有士兵在还没有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就杀向敌阵,斩获两个首级。吴起为了严肃军纪,立即以违抗军令处死这名士兵。他选练的特种兵——“武卒”,有很严格的体能和技术要求,战斗力特强,曾用五万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取西河之地,名震遐迩。
吴起在魏国工作很出色!可是魏武侯即位,并没有启用吴起为相,而是启用了一个平庸的田文。继田文之后的魏相公叔痤,尚魏国公主,嫉妒吴起,策划了一个挤走吴起的阴谋。
公叔痤首先向魏武侯建议,试探吴起是否愿意留在魏国。他说,吴起是大牛人啊,咱魏国小,未必能留得住。您不妨试探一下,把公主嫁给他。如果吴起不想留在魏国,一定会推辞。然后,公叔邀请吴起到家里作客,故意让身为公主的妻子,像母老虎一般强势,自己像可怜的“妻管严”那样窝囊。吴起发现娶公主老婆这么难受,就断然拒绝了魏武侯要嫁公主给他的好意。魏武侯怀疑吴起的忠诚。功业卓著的吴起,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噙着热泪选择了逃离。他伤心地对人说,如果国君不信谗言,我会成就魏国的霸业。
吴起来到了楚国。楚悼王久闻其贤,委以重任,先干了一段地方官,然后直接提拔为相。吴起终于如愿以偿,决心大干一番事业。
针对楚国贵族们享有太多的权力,占有太多的资源,吴起采取严厉措施,废除世袭特权,封君三世之后,自动取消其爵禄;降低禄秩待遇,裁减冗官冗员;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扩充军备;要求贵族和富人从繁华的城市移居到偏远的空虚之地,以发展当地经济。吴起的改革抓住了要害,也见到了成效:“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重振了楚国的国威,一改被诸侯蚕食之弱势!但是,吴起却得罪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吴起死于乱箭之下,楚国的改革事业夭折。
吴起的一生,引人深思。吴起非常有个性,司马迁的用词是“节廉而自喜名也”,司马光的用词是“刚劲自喜”。它包含两个特征:第一,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节廉”、“刚劲”是也;第二,有时候不通人情,自视甚高,“自喜名”是也。性格的刚劲,加上目标成瘾的执拗,铸就了吴起人生的悲剧基础。我们经常说,为人处世,应该刚柔兼济。“刚”是意志坚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柔”指手段要和缓。吴起改革的内容没有错,但认清时势环境,因势利导,目标坚定,步履稳妥,是成就大事者应有的风度。
决定命运的不仅是性格。木秀风摧,行高人非,这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吴起为公叔痤所排挤,白起为范雎所忌惮。问题的复杂还在于,嫉妒英雄的并不就是脸谱化了的“坏人”。公叔痤后来曾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即商鞅,范雎辅佐秦昭王,功业卓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要求所有向往建功立业的人,在提升建功立业的智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适应复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情商。说智商重要,情商有时候更重要,就包含这层意思。
换一个角度,即从用人的角度看,不能否认,吴起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政治家。曹操就说,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谁手下有吴起这样的人才,都可以建功立业!能否爱护、保护和用好像吴起这样性格有缺陷、处事有不足,但确实有真本事的干部,对于事业成败,至关重要,也是考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识人用人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