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因为一本书喜欢上一座城市。威尼斯就是。
2012年年底,公司开年会,目的地之一就是威尼斯。当时正赶上儿子出生,于是放弃了那次年会游。我从来没为此惋惜过,当时那座城市与更早之前去过的伊斯坦布尔或者东京一样,即便去了,也不过是到此一游的谈资罢了。直到前几天,我看了美国作家约翰·伯兰特写的《天使坠落的城市》。
这是一本很诡异的书。在扉页上,作者郑重声明:“本书并非小说,书中人物都确有其人,且以本名出现,绝无向壁虚构。”甚至,在书的最后,他还附上了人物、建筑、地名和组织机构等列表。然而,整本书讲述故事的戏剧性,又使得我总是心存怀疑:这一切,真的没有虚构吗?
整个故事从一场火灾开始。凤凰歌剧院失火了,这是它遭遇的第四场火灾,整栋建筑在火焰中消失殆尽。整座城市都陷入悲伤以及怀疑中。悲伤者,因为这曾经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歌剧院,是威尼斯的重要地标,是威尼斯人最重要的文化场所。“歌剧只是一种休闲形式。”伯兰特在书中写道,更何况,对威尼斯人来说,“订个包厢比全家开一整晚暖气要便宜多了。”
整个故事便围绕着这场灾难展开。威尼斯人一直在怀疑,这场灾难是人为纵火,背后甚至有黑手党的影子。另一方面,威尼斯市政府和拯救威尼斯基金会宣布要重建这座歌剧院。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涟漪由中心到外围扩散。伯兰特的笔下也是如此,围绕着凤凰歌剧院,各种人物轮番登场。检察官负责调查罪恶,基金会的名流们负责推动重建计划——同时,这个外人很难了解的上层社会内部的勾心斗角也次第上演,这座水城里最重要、最显赫的家族几乎都牵涉其中,甚至连早已经去世的文豪埃兹拉·庞德也成为风暴的一个次中心。
毕竟,在过去近800年里,威尼斯就一直是座艺术重镇。后来我看到一位叫约翰·诺维奇的城市专家的说法:“威尼斯,与欧洲其他城市相比,对西方文明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远远大于它的地理规模。”有此影响,它自然也吸引了无数文化名流慕名而来。普鲁斯特去过这里,庞德更是死在此地。
看完伯兰特的故事后,我又看了海明威的《过河入林》,写一个美国老将军与一位威尼斯年轻姑娘的忘年恋情,如同海明威其他的小说一样,这是一个“圣地亚哥”式的老人,是一个“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子。他患了重病,临死之前见到了自己的爱人,又进行了一场不那么顺利的野鸭狩猎活动,最后像一个军人一样死去。
大概很多人都怀揣着死在威尼斯的想法。托马斯·曼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里面的作家主人公在威尼斯染上了瘟疫,但为了能暗自多陪一陪自己喜欢却从未表白的那个少年,他一直留在当地,直到死去。
这是威尼斯的另一面。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却也是一座破旧又肮脏的城市。《天使坠落的城市》的书名,就来源于一个教堂外张贴的一张告示,那座教堂的天使石雕年久失修,于是教堂提醒路过的众人:“当心掉落的天使”。我问过一个去过威尼斯的朋友,他说当地宰客的餐馆,一点也不比青岛大虾便宜,很多地段的运河水,也散发着臭味——这些污染的水源,也是《威尼斯之死》里瘟疫产生的原因。托马斯·曼在那部小说里也说威尼斯——“它像一个逢人讨好而猜疑多端的美女——这个城市有一半是神话,一半却是陷阱;它在污浊的空气里,曾一度盛开艺术之花”。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点也不贬损威尼斯的吸引力。反而是这些缺陷,让它显得更真实。它提醒我们注意到威尼斯的另一面,这里也是诞生过《威尼斯商人》的地方,正如伯兰特在书中写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会为了利益彼此恶意攻击。书中出场的第一个角色,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威尼斯人从不讲实话。”
城市是人生活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这些流言蜚语和阴暗的故事。但这也恰恰是世界丰富性的一部分,缺少了它,世界就不是完整的。而我们,人类,之所以经常为艺术之美所吸引,恰恰是因为人本身的不完美。而只有真的深入到一座城市,你才会发现这些。正如一位为了减少当地鸽子而努力的威尼斯医生说的:人人都喜欢在广场上喂鸽子,以为那是美的,“照片上看不出来,其实鸽子挺臭的。企鹅也一样,可人人都喜欢企鹅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