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7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看常春藤名校的同龄人

于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4日   05 版)

    据美国《世界日报》近日报道,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录取竞争日益激烈。美国联邦政府统计数字显示,从2004年至今,这些藤校的录取名额平均增长了5%,申请人数却增长了88%。能进入藤校者,可谓精英中的精英。

    这让我想到了3年前,我曾与一群来自藤校的学生领袖有过交流。

    2013年夏,全国青联邀请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大学生代表访华,我作为中方志愿者,全程陪同这20余位藤校才俊。

    当我们从首都机场接到这群“天之骄子”,他们的表现就和我预料的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国式”做派。无论是在前往市区的大巴车内,还是在任何建筑物内,他们大声聊天的声音几乎可以将楼顶掀翻;经过了一天的紧张交流活动,他们依然有能量晚上继续出去玩。

    到北京的第一天他们就问我:“北京哪里可以找到酒吧?”一些代表表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这辈子还没去过酒吧,所以“现在非常兴奋,想去看看酒吧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实在让我吃惊,印象中美国文化总是和酒与酒吧相联系的。《宿醉》《杯酒人生》等美国电影在向我们展示这个国家与酒的深刻关联。看到我一脸疑惑,他们向我解释说:“这是法律规定的。”他们说,美国有明确的联邦法律,各州的年轻人,进入酒吧的最低年龄是21岁,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达不到这个年龄,所以没有去过。他们早就得知在中国年满18岁就可以进酒吧,所以跃跃欲试,想去一探究竟。

    在随后几天的相处当中,我发现了中美大学生的更多差异。

    在和哥伦比亚大学会学生会主席的交流中,我得知他主修的专业是政治学和电脑信息技术。当然,在大学中修双学位在中国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政治学的学生通常会学习语言学、哲学、法学或经济学等相关联的领域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令我惊奇的是,这位同龄的美国大学生居然选择如此不同的两个专业。“我故意让自己的两个专业差别大一些,这样可以让我接触到不同的知识。”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中国人注重联系,选择两个相关联专业的目的是促进更加深入的学习;美国人注重分类,选择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专业是为了扩展学习的范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不存在谁对谁错、谁高谁低,但这种差异确实存在,我们对这种差异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理解这种差异让我们懂得了“他们是谁”和“我们是谁”。

    几天的相处让我体会到,互联网时代让他们对中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很肤浅。比如,他们了解中国很多的文化符号,却不理解这种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长城还是故宫,出生在网络时代的美国青年都十分熟悉。很多美国学生在参观故宫时和我提到,故宫的布置十分像张艺谋拍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场景,有些学生还能轻声哼出片尾曲《菊花台》的曲调。但对故宫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制度意义,他们就知之甚少了。

    他们知道中餐、京剧、杂技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但这些文化符号到底代表着什么?背后体现出中国与美国哪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是他们从未思考过的。

    如果美国最优秀的一群大学生对中国的理解也不过如此,那么可想而知,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虽然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不同国家人们交流的成本,但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那些简单的脸谱化的“异国形象”,是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

    作者为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研究生

    摘自《青年参考》2月15日 08版

于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04日 05 版

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在路上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和“哈佛中国行”
我的“哈佛中国行”印象
我看常春藤名校的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