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航天,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就是火箭、卫星,以及一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高大上宇航产品,不过,真正走进一线航天院所,才会发现造火箭造导弹的航天也有“接地气”的一面。
近日,记者来到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航天科工,诸如黑飞无人机的克星“天网系统”、由导弹改制而来的高层楼宇灭火系统,就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这些产品设备,内核上还是航天的高大上技术,但应用上已然摇身一变,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一款“喝水不烫嘴”的杯子为例:要想在寒冷的冬天随时喝到热水,离不开保温杯。然而“开盖烫嘴,降温费时”却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航天科工研发人员将具有高附加值的相变材料用在相变调温水杯上,并通过科技创新大力降低成本推出了这款“喝水神器”,短短半年里,科研人员通过与制杯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生产出批量产品,现已成为航天科工三院的四大民用产业板块之一。
连日来的高温让人们尝够了“酷暑”,在密闭环境中作业的工作人员如果身体无法得到有效的冷却,很容易产生热应激现象,导致心率加快、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异常、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健康。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研制的单兵空调系统就是要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一种人体微气候环境调节系统,由液冷背心、制冷单元和电源组成。当人员穿着冷液服时,冷却液吸收人体热量后流至低温换热器冷却,冷却完毕再进入液冷服,如此循环。低温换热器吸收的热量由微型制冷系统排向外界环境。
这些都是这个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一个缩影。从航天科工披露的数据来看,2016年该集团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整个集团的营业收入规模。
在这一过程中,备受瞩目的航天事业也有望走下“神坛”,从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传统航天,向商业航天迈进。
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说,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商业航天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我国发展商业航天大气候已经基本形成,近年来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以航天科工为例,该集团在国内率先发布千亿商业航天项目规划,推动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快舟一号火箭完成一箭三星发射,完成“商业航天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发射“天鲲一号”等。
这其中,航天科工人将以飞云工程为依托,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空中局域网;以快云工程为依托,构建基于浮空器平台的临近空间局域网;以行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以虹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形成空间、临近空间、空中、地面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以腾云工程为依托,形成空天往返飞行能力。
这些代表着人类探索太空,甚至不乏科幻情节的航天工程,将不同以往的传统航天,而是打上一个深深的“商业”“民用”烙印,以商业模式创新为载体,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国际资源,引领航天产业再发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