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高妹香
高妹香,女,苗族,1968年10月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三弓村委会新建村村民。
高妹香孝敬老人、勤劳持家、帮助乡邻、育儿成才,以一个农民的朴素情怀建成一个家风良好的和谐家庭。她细心照顾3位老人,把3个孩子培养成为大学生,为当地的苗族家庭做出了文明的典范。
高妹香与丈夫结婚20多年,家里有3个老人需要照顾,3个孩子需要抚养,负担很重。丈夫工作待遇低,无暇顾及家中事务,高妹香十分理解支持,叮嘱他工作马虎不得。家务重担主要压在高妹香一人身上,她从未抱怨,养猪种菜、种田开荒、孝敬老人、关注孩子,尽心尽力付出。高妹香婚后一直照顾公公婆婆,后又把自己姥姥接来一并照顾。2010年,婆婆生了一场大病,高妹香每天忙完农活回来,就赶紧煮热水给婆婆擦身洗脚,照顾婆婆打针吃药。对待孩子,高妹香和丈夫一直坚持身教胜于言教,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鼓励孩子多向社会献爱心、帮助他人,注重精神方面的成长。孩子们学业有成,大儿子从警校毕业后参军,二儿子和小女儿也都考上大学,在校成绩优秀。
高妹香除了是家里的“主心骨”“多面手”,还是村妇代会委员和村小组妇女组长。她常常入户调查走访,对全村的五保户、贫困户、孤儿户、困难党员等进行详细分类、登记造册,遇到那些家庭困难的妇女,就给予热心帮助。
2005年,高妹香开荒种植了400株龙眼、300株槟榔和20亩橡胶,家庭经济状况渐渐好转。她总结出一套瓜菜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分享给村民。在乡邻们眼里,高妹香是一个性情开朗、简单快乐的人,很能干,也很热心。
高妹香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海南省“桃李书香最美家庭”等。
554 斯朗卓玛
斯朗卓玛,女,藏族,1981年10月生,中共党员,青藏铁路公司拉萨火车站客运运转车间党支部书记。
孝敬老人、关爱亲人、无私奉献,斯朗卓玛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她用细水长流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孝老爱亲的高尚品格。
斯朗卓玛在国家资助下成为唯一走出家乡的大学生,她放弃留在内地的机会,成为“天路驿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她深知父母养育儿女付出的千辛万苦,所以经常关心父母和兄弟姐妹衣食住行,在兄弟姐妹中起带头作用,主动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母亲患有严重心脏病、白内障和风湿病,腿脚行动不便;父亲患有肝病和白内障,需要长期吃药。2007年,斯朗卓玛在拉萨租了一套房子,把父母接到拉萨,工作之余陪父母谈心,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治病,斯朗卓玛带着父母跑遍了西藏大小医院,曾远赴北京求医问诊,带着父母专门去天安门转了转,圆了母亲看一看毛主席像的心愿。斯朗卓玛承担着弟弟妹妹的上学费用,鼓励已经辍学的妹妹重新上学。在她的影响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爱人以及侄儿侄女都十分孝顺。他们大部分在外地,经常到拉萨看望老人,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斯朗卓玛的家就像一所“家庭学校”,兄弟姐妹的6个小孩和丈夫的侄女都住在家里,她视如己出,坚持严格家教和良好教育,努力挖掘孩子们的优点。斯朗卓玛每周到市场,为老人买爱吃的糌粑、酥油、牦牛肉,为孩子们买喜欢吃的蔬菜水果。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是地道的农民,斯朗卓玛每年定期寄钱给他们贴补生活。她的生活很简朴,但是很快乐。
斯朗卓玛经常说:“只要看着亲人健康、快乐生活,我就很开心,再辛苦也值得。”看着兄弟姐妹一个个成人成才、走上工作岗位,斯朗卓玛倍感欣慰。
斯朗卓玛荣获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55 韩英
韩英,女,汉族,1977年4月生,青海省玉树州红旗小学教师。
韩英的丈夫肖玉平在抗震救灾中发生车祸,导致严重烧伤,在重症监护室整整昏迷了4个多月,康复期长达7年。在漫长的手术期和康复期里,韩英日日夜夜悉心照料,与丈夫共渡难关。她和丈夫先后抚养了7名藏族孤儿,撑起了一个有情有爱的大家。
1998年,韩英从青海师专毕业,了解到当地乡村学校缺少教师,便自告奋勇到玉树县结古镇东风村小学任教。2001年,又被选调到玉树州红旗小学任教。韩英参加工作后,与丈夫一直资助贫困学生,先后抚养了7名藏族孤儿,就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关心他们。
2010年4月,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韩英的丈夫肖玉平是教育局负责人,在转移最后一批学生时,不幸发生严重车祸,在重症监护室整整昏迷了4个多月,病危通知书下了4次。韩英坚信丈夫一定能够醒来,每天在他耳边不停讲生活中的往事,鼓励他树立信心,战胜病痛。120多天过后,丈夫终于睁开眼睛,医生感叹这是“爱的奇迹”。对于重度烧伤病人,苏醒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需要治疗的项目还有很多,医生建议转院。转院以后,肖玉平做了38次全麻手术,最长的手术13个小时,每一次对丈夫和韩英来说都是巨大的身心折磨。烧伤后,丈夫丧失行走能力,失去了双手和双眼,生活不能自理。韩英每天为丈夫做康复运动,7年里,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肖玉平。肖玉平感动地说,娶了韩英是他最大的福气。由于身体严重残疾,肖玉平难免心里失落,有时会跟妻子发脾气,但韩英总是嫣然一笑,用更多的关怀去温暖他。她每天读报给丈夫听,让丈夫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使丈夫从病痛中解脱出来,用爱扬起最美家庭风帆。
韩英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56 鲁德权
鲁德权,男,土家族,1956年7月生,湖南省古丈县罗依溪镇九年制学校教师。
鲁德权的妻子患有尿毒症,他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并借钱为妻子换肾。妻子第一次移植的肾脏坏死后,他没有放弃,选择“割肾救妻”,重新点亮妻子的生命烛火。
虽然病魔使他们生活贫寒,但全家人始终相互扶持、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段同甘共苦的连理佳话。
1982年,26岁的鲁德权在高峰乡岩板溪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认识了谢根英。谢根英十几岁时便被查出患有慢性肾炎,怕连累善良厚道的鲁德权,刻意与他保持距离。鲁德权对她承诺说:“你有病,我给你治,我会用生命陪你走完这一生。”1985年,鲁德权与谢根英喜结连理。婚后,鲁德权教书之余,上山采茶、下河捞鱼,努力赚钱给妻子抓药看病。
2002年,妻子谢根英被确诊尿毒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先做血液透析,然后换肾。换肾需要一大笔钱,鲁德权家并不富裕。他写了求助书,开始四处找人借钱。凑够手术费后,妻子成功地做了换肾手术。
手术后,妻子有排异反应,心慌呕吐,吃不下饭,情绪很不稳定。鲁德权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陪在妻子身边,午休时也要渡河回家一趟看妻子。晚上回家后,鲁德权把米磨成米粉,做成糊糊,哄着妻子一口一口吃下去。怕妻子久卧发闷,就背着妻子在房前屋后欣赏夜景,听蛐蛐的叫声。从丈夫真爱中重获新生的谢根英决心自力更生,向邻居借了50斤黄豆,做起了豆芽生意。夫妻二人共同努力,维持着艰难却又甜蜜的生活。
妻子第一次换肾,只维持了8年。2011年,妻子的移植肾出现排斥反应,只能再次接受透析治疗。
家里已是负债累累,为了再次挽救妻子,鲁德权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妻子。经过血型化验,鲁德权与妻子的血型完全一致。妻子坚决反对,鲁德权却拉着妻子的手说:“家,是我们共同的家;命,也是我们共同的命。”第二次换肾手术非常成功,妻子的生命再一次得到挽救。虽然他们仍背负着20多万元的债务,妻子身体也大不如前,但鲁德权觉得只要妻子活着,付出再多都值得。
鲁德权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557 温金娥
温金娥,女,汉族,1978年6月生,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实验小学教师。
丈夫不幸去世,温金娥既照顾年迈的公婆和5岁的儿子,还承担一大笔债务。公公膀胱癌屡次复发,婆婆又出车祸。温金娥带着儿子、公婆一起改嫁,重新组合成一个和美的大家庭,用爱心、孝心奏响和谐家庭的新乐章。
温金娥嫁入丘家的十几年里,和丈夫琴瑟和鸣,对公婆孝敬有加。2007年,丈夫不幸因公牺牲,温金娥一个人撑起这个老幼贫弱的家。公公手术3次、住院14次,每次都离不开温金娥的忙碌。2012年,婆婆被摩托车撞伤,牙齿摔得一个不剩,温金娥每天用榨汁机把饭菜、水果搅成汁,用吸管喂婆婆喝。那段日子,温金娥白天上班,晚上哄孩子睡觉后,再到医院照顾公婆,困了累了就伏在病床边休息片刻。
2009年,温金娥与现任丈夫汤云辉相识,带着公婆、儿子与他结了婚。汤云辉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样,与温金娥一起分担责任。
温金娥对现在丈夫家的老人也同样孝顺,双方的老人孩子在他们的感染下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温金娥还帮助照顾大小姑子家庭。汤云辉姐姐常年在龙岩打工,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直寄养在温金娥家。温金娥视如己出,照顾生活起居,接送上下学,指导学习。如今,大外甥已经工作,每次回到上杭,第一件事就是去温金娥家看望外公外婆和舅妈。
2009年,小姑子带着两个女儿来投奔温金娥。不到100平方米的家里住着9个人,孩子没地方写作业,温金娥就在自己卧室里摆上沙发床,每天晚上都得先把床收起来,摆上课桌陪孩子们做功课。
如今,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公公的膀胱癌没有复发,婆婆也日渐心情开朗。在这个由多个不同血脉组成的大家庭里,温金娥秉承民族优良传统,用真情、真心温暖着每一个人。
温金娥家庭被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
558 游艳
游艳,女,汉族,1980年10月生,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男友曾两度患癌,游艳帮助他熬过每个生死难关,创造了肿瘤完全好起来的“奇迹”。女儿出生,患先天性疾病,游艳没有放弃,选择无怨无悔面对,坚强乐观的心态最终帮助她逆转苦难。
游艳对爱情的执着,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在当地传为佳话。
上大学时,游艳的男友宋建君不幸患上鼻咽癌,她不顾亲友劝阻,一边上课一边照顾男友。毕业后,游艳拒绝了亲戚安排的工作,陪宋建君来到宜宾偏远山区任教。两个人每月不到1000元的工资难以支撑宋建君每周到成都治疗的费用。学校、社会人士的捐助也是杯水车薪,游艳只好到处借钱。宋建君多次提出分手,游艳始终没有同意。因为身体不好,宋建君心情也烦躁,经常莫名发火。游艳安慰他说:“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谁也无法把握明天,但是我们可以珍惜现在。”2005年,宋建君病情突然恶化,癌症转移到肺部,经过数月治疗效果欠佳,医院只得让他们“回家休息”。游艳依然不放弃,四处寻中医、找偏方,为男友争取所有的希望。一年过去了,被判“死刑”的宋建君依然活得好好的。
游艳对爱的执着与感情的担当最终创造了生命奇迹,宋建君双肺肿瘤奇迹般消失了,他身体健康,对生活充满信心。
2007年,在游艳坚持下,历经磨难的二人结婚了。2012年,灾难又降临了,7个月大的女儿被诊断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女儿双脚需要被吊上两三斤的秤砣牵引,手术后穿上几斤重的石膏裤子,双脚无法动弹,只能躺着。游艳绝不放弃对女儿的治疗,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照料和护理,女儿也幸运地恢复了健康。
丈夫和女儿生病的背后,隐藏着游艳无数日夜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泪水。但游艳从不向命运低头。游艳的婆家地处条件艰苦的山区,因家境贫困欠下不少外债,她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替公婆偿还债务。
游艳荣获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入选“四川好人”。
559 谢海华
谢海华,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敬老院保安员。
谢海华与谢芳结婚,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谢海华与谢芳的结发之情,源于29年前的一次见义勇为。1988年2月7日,23岁的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留下了多种后遗症。那年,谢海华刚从部队复员回乡,得知谢芳的故事后,既感动又心怀崇敬,暗下决心照顾这个勇敢善良的姑娘。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2013年,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谢海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560 赖燕珍
赖燕珍,女,汉族,1995年12月生,广东省信宜市贵子镇函关村村民。
赖燕珍与年迈的父亲和脑瘫的弟弟相依为命,从5岁起就开始分担照顾弟弟的重任,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揽在身上。为减轻家庭债务,她17岁外出打工。
父亲去世后,她毅然担起所有的责任,回到老家悉心照顾弟弟生活起居,为此放弃了升学就业机会。
1997年下半年,赖燕珍患有脑膜炎的母亲离家失踪,留下了50多岁的父亲、未满两岁的她和几个月大患脑瘫的弟弟。5岁起,赖燕珍便替父亲分担照顾弟弟的重任。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并且随着年纪渐大,只能靠种几亩田和领取低保补贴养活一家人。
小小年纪的赖燕珍比其他孩子更早懂事,她每天早早起来做饭,给弟弟洗好脸、喂饭,做好各种家务才去上学,每天一放学就又跑回家做饭。
由于重建崩塌的房屋,家中欠下了3万多元债务。2013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7岁的赖燕珍初中刚毕业便选择外出打工。她说:“我也很想读书,但是我的家更需要我。”打工期间,她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不为自己买一件衣服、一包零食,把钱存起来,留给父亲、弟弟看病和生活开支。
2015年1月,79岁的父亲突然去世,赖燕珍毅然辞工回家照顾弟弟。她亲手给弟弟喂食,带着弟弟一起到田里干农活。他们靠政府每月700多元补贴和乡亲们的帮助,以及做微商赚点收入生活。有人劝她,“你还年轻,还要嫁人,带着弟弟会拖累你一辈子的。”但赖燕珍非常坚决:“他是我的亲弟弟,我舍不得、不忍心,不可能抛弃他。”
赖燕珍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不少社会组织、热心人士对她十分关注。东莞一所职业院校邀请她到校就读,免除学费生活费,还有企业愿意为她提供毕业后的就业机会。但一想到弟弟的状况,赖燕珍还是坚定选择了留在家里。
赖燕珍荣登“中国好人榜”。
561 群宗吉巴
群宗吉巴,女,藏族,1954年9月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萨马达村二组村民。
群宗吉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劲,十几年如一日,用爱心呵护着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群宗吉巴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务工挣钱贴补家用。她很懂事,为父母分担家务,很早学会了洗衣做饭,照看弟弟妹妹,从不抱怨。
她18岁时嫁给了丈夫曲尼。曲尼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因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奔波,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一年中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她一个人承担起了奉养公公婆婆和照顾儿女的重任。过节期间,她总惦记着先给公公婆婆添新衣服。冬天夜里,她起来几次,为公公婆婆盖好被子。
2000年,曲尼因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这个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让在外工作的子女安心,她打起精神,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任,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放弃,带着丈夫四处寻医治疗。
每天早晨,群宗吉巴帮着丈夫把衣服穿好,为他认真洗漱。丈夫不能自己行走,为了让他多些锻炼不致使血管和肌肉萎缩,她以单薄弱小的身躯搀扶着体重160多斤的丈夫来回散步,每走一趟都会累得半天喘不过气来。晚上,她也无法睡一个安稳觉,要起来好几次为丈夫翻身端尿。一次,群宗吉巴扶着丈夫散步,一时没能撑住,一起跌倒在地,丈夫右腿骨折。
住院的那些天,她整夜悉心守候在丈夫病床前。出院时,医生感叹说:曲尼的气色红润、精神矍铄,不像一个病人,更不像病了十几年的高瘫病人。
群宗吉巴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勤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受到邻居的夸赞,他们家里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群宗吉巴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西藏自治区“最美家庭”。
562 蔡斯迪
蔡斯迪,女,汉族,1982年2月生,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广州支队政府专职消防员。
“丈夫倒下了,我就要撑起这个家。”2006年蔡斯迪丈夫因公身负重伤,她毅然辞去工作,包下家里大小事,夜以继日精心照料丈夫,仅熬的中药就有1400多包。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丈夫重返工作岗位,孩子健康成长,老人安享晚年。
2006年8月,蔡斯迪丈夫——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广州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李盛元舍生忘死、四进重大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现场,身负重伤,当时蔡斯迪正在待产。
9月,月子刚过,蔡斯迪就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来到广州,陪伴照顾术后的丈夫。“丈夫倒下了,我就要撑起这个家。”蔡斯迪放弃汕头的高薪工作,在医院整整陪了两年零四个月。
从2006年到2011年,丈夫前后经历了4次手术,每次术后都有一个月生活不能自理。为丈夫送餐喂食、敷药、服侍大小便,蔡斯迪样样不落,熬药更成了每天必修课。为防止丈夫长褥疮,蔡斯迪每天几次为他按摩擦拭全身。
孩子上幼儿园后,蔡斯迪更是将时间安排得像钟表一样精确:准备早餐、送小孩上幼儿园,再送丈夫去医院做理疗、针灸来缓解疼痛……有段时间,李盛元烦闷自己无法担起家庭责任,情绪不稳定,蔡斯迪始终耐心开导。
科学的康复训练再加上蔡斯迪的精心陪护,2011年,丈夫拄着拐杖返回部队,走上了训练场,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特勤战友。
除了贤妻,蔡斯迪还是婆婆眼中的好媳妇、儿子眼中的好妈妈。她不仅在经济上赡养老人,而且注重给老人精神心理上的慰藉;不仅尽心照顾着儿子的学习生活,还注重做孩子道德养成的引路人。
蔡斯迪荣获全国好警嫂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63 穆兴富
穆兴富,女,汉族,1969年1月生,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
穆兴富结婚28年来,把双方多病的父母接到家中一起赡养、悉心照料,为老人寻医治病,久病床前有孝心,用自己的辛劳让老人安度晚年。
穆兴富夫妻相互理解信任、鼓励支持,遇到困惑相互开导和帮助。他们都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一家人有商有量、和和睦睦。每当4位老人过生日、周末两家兄弟姐妹来看望父母时,都是家庭最热闹的时候。4位老人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来关爱,婆婆生病了穆兴富给她喂药、喂饭和洗澡。
孝敬老人,穆兴富忙得像陀螺,从不叫一声苦和累。4位老人体弱多病,多次住院治疗或手术。婆婆患有胸腺瘤,公公心脏不好又有脑梗塞,穆兴富的父母已经80多岁。4位老人生病住院就像家常便饭,穆兴富和丈夫悉心照料,从不埋怨,还经常劝慰老人,让他们宽心。
穆兴富和丈夫的辛勤付出,让这个大家庭彼此关爱、和和美美。穆兴富是护士,经常加班,不分昼夜。丈夫几十年如一日接送她上下班,风雨无阻。婆婆主动承担做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有人问,为什么你们的感情像母女一样融洽?婆婆说,我把儿媳妇看成女儿,儿媳妇把我当成妈,我吃的、穿的、用的全是儿媳妇买的!
孝心孝行也影响带动着下一代。2008年8月,穆兴富的公公被诊断为食道癌。穆兴富很着急,下班后就去给公公办理住院手续。当天晚上,她感到腹部疼痛,医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住院手术。住院5天,儿子给她打水洗脚,侄女给她送饭,展现了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穆兴富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
564 魏耀华
魏耀华,女,汉族,1945年8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村民。
魏耀华自20岁和丈夫结婚后,与婆婆同住一房,同锅吃饭,几十年从未分开。魏耀华始终如一、精心照料着年迈多病的婆婆,如今她已经70多岁,96岁的婆婆依然硬朗。
上世纪60年代,祖籍江苏的魏耀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宁夏贺兰县插队,与同来的石延民在农村成了家。她任小学代课老师,有了孩子,婆婆来到此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1987年的一个雨天,婆婆不小心摔断了胳膊,情急之下,魏耀华一个人用架子车拉着婆婆,急急忙忙往县医院赶。经检查是粉碎性骨折,老人康复了也不能做家务了。为了石延民能在外面安心工作,魏耀华放弃了学校任教工作,一个人操持11亩责任地,带孩子,照顾病中的婆婆。1998年,婆婆再次摔倒,左腿股骨头需要手术,魏耀华和丈夫四处筹钱,为婆婆换上了人造股骨头。
为了偿还借款,她在责任地里种菜,去渠边沟边挖野菜,每逢集市骑着自行车去卖。为减轻丈夫的经济负担,魏耀华还包揽了附近厂子里的卫生,干起了掏厕所工作。2009年,已年迈的婆婆右腿又摔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魏耀华每餐都细心给婆婆喂饭,有时需要给她抠大便。为了能及时听见婆婆的声音,魏耀华给婆婆买了一个哨子挂在脖子上,夜里婆婆不舒服或者渴了,一吹哨子,她就立即起床照看。
1992年,魏耀华在江苏老家陪伴病危的父亲,一纸电报又传到了魏耀华手中:婆婆脑血管堵塞,几度昏迷。魏耀华含着眼泪,满怀着对父亲的愧疚踏上了回宁夏的火车,日日夜夜陪伴着婆婆直到康复出院。2014年,已过90岁的婆婆想回江苏老家走走看看。魏耀华买来坐便器、检修椅等,和丈夫用轮椅推着老人,从银川登上火车,开始了一个多月的探亲之旅。
现已70多岁的魏耀华,在精心照顾96岁婆婆的同时,还做起了社区志愿者,每天行走在社区,帮助更多的人。
魏耀华荣获“最美银川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