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63.4%受访者反映家中曾有老人被骗

62.7%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与老人沟通,消除沟通障碍

实习生 崔艳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1日   07 版)

    漫画:朱慧卿

    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常因父母或祖辈被骗而忧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又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新式骗局,更容易落入不法者的圈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3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74.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最常被养生保健类骗局所迷惑,62.7%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与老人沟通,消除沟通障碍。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9.9%,80后占50.6%,70后占21.0%,60后占6.1%,50后占1.3%。

    77.9%受访者担心父母或祖辈被骗

    “有一阵子,我妈每天打电话给我,劝我购买朋友推荐给她的一种‘保健品’。”70后王秀婷在北京做餐饮生意,母亲独自生活在辽宁老家。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王秀婷购买过一盒号称能祛湿排毒、预防百病的“保健品”。“打开包装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母亲是被人骗了”。该保健品不仅包装简陋,连说明书也写得含糊不清。

    在北京做行政工作的陈益宁(化名)曾因父母的上当受骗而备受困扰。陈益宁的父亲“投资”了一款虚假理财产品“云数贸”,并时常向陈益宁转发相关的虚假报道。“这些虚假报道用词夸张、情绪激烈,故意用‘互联网+’‘电商’‘创新创业’等专业名词迷惑老人”。通过网络查询,陈益宁发现,“云数贸”早在2013年9月就被公安部公布为十大典型传销案例。“即使看了公安部的公告,我父亲依然不相信自己受了骗”。

    本次调查中,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其中14.7%曾多次被骗,48.7%有过偶尔几次。仅36.6%的受访者家中未曾有老人被骗。

    与此同时,77.9%的受访者会担心父母或祖辈被骗。

    “很多骗子就是认准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王秀婷坦言,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手中有闲钱,也更容易上当受骗。

    生活中,74.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最常被养生保健类骗局所迷惑。其他类别依次有:投资理财(50.6%)、祛病消灾(42.0%)、假钱币(28.0%)、旅游购物(26.4%)、金银首饰(24.5%)、亲友求救(21.4%)、古玩字画(19.9%)、彩票中奖(18.8%)、慈善捐款(14.6%)、高薪工作(5.7%)和出版发表(4.6%)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红文表示,一方面,以社会结构变化为代表的社会变革正在加快,很多老年人此前居住在农村,处在信息较为封闭、社会结构较为简单的环境中,这种长期稳定的、单位制的、城乡分割的生活方式,使得不少老年人无法适应当下剧烈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变化也十分迅速,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老年人在识记和知识更新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无法紧跟新技术的变化”。因此,在知识脱节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老年人在客观上更容易受到欺骗。

    58.8%受访者认为老年人最易受骗的渠道是上门推销

    山东烟台的60后苗红林表示,自己所在的小区门口常常有商家搞宣传促销活动。“有些是大品牌,还有些牌子从来没听说过”。在一次自动针灸器的促销现场,销售人员不断向苗红林推介产品,“边走边说,甩都甩不掉,一直跟到我家楼下才罢休”。

    “开始时号称免费体检,简单体检几项之后,就变成了推销药物。”王秀婷的母亲是被一个预约免费体检的电话逐步诱导陷入骗局的。

    数据表明,上门推销(58.8%)被受访者认为是老年人最易上当受骗的渠道。其他渠道还有:社区推销(46.2%)、各类讲座集会(45.2%)、电视购物(34.1%)、传单小广告或虚假出版物(32.2%)、身边亲友(31.1%)、电话推销(28.1%)和网络谣言(27.7%)等。

    “现在的新兴事物太多,老年人一旦分辨不清,就很容易被骗。”陈益宁觉得,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难以分辨真假信息,成为最常被不法者利用的弱点。

    “现在的骗子都是先打‘情感牌’。”王秀婷坦言,自己常年在北京忙生意,对母亲的关心不够。“但行骗者往往能在一个老人身上投入很多时间,陪老人聊天,和老人拉近关系。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好好反思的地方”。

    老年人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0.8%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健康问题较为敏感,担心生病或急于治病;48.9%的受访者认为是知识更新不够,接受新事物能力下降;47.8%的受访者认为是爱占小便宜;43.2%的受访者认为是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42.9%的受访者认为是骗子手段花样太多;29.8%的受访者认为是出于对“困难亲友”、弱势群体的同情心;26.7%的受访者认为是老年人期待被关注、被关心;22.7%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老年人生活太孤独。

    “很多不法分子都利用了互联网的复杂性。”朱红文说,老年人的认知和互联网发展之间的错位,给行骗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吴庚群(化名)的家庭微信群中,常有长辈转发虚假广告、网络谣言等。“每次看到,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举报,并且向长辈解释清楚”。吴庚群觉得,面对纷繁多变的网络谣言,很多年轻人尚且无法准确辨别,老人一时被迷惑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明知老人被谣言欺骗,却不及时指出来,就是身为子女的失职了”。

    当遇到父母或祖辈受骗时,62.4%的受访者会向老人解释被骗事实;56.9%的受访者会跟老人沟通,让老人吸取教训;45.3%的受访者觉得让老人从骗局中抽身就好,不会过分追究;39.9%的受访者会收集证据并报警;31.7%的受访者会悉心安慰老人的情绪;17.3%的受访者觉得为防止受骗,不应让老人手里留有“闲钱”;13.3%的受访者会埋怨、责怪老人。

    62.7%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与老人沟通,消除沟通障碍

    本次调查中,96.0%的受访者会留心关注家里老人的情绪变化,其中39.8%的人总是会,56.2%的人偶尔会。

    吴庚群觉得自己在到外地读书后,对父母的关心越来越少。“一方面,有了独立的社交圈,很少主动和父母联系;另一方面,父母也不愿打扰我,很多事不会再向我唠叨”。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朱红文表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能力处在下降过程中,但现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支持也在普遍减弱,老年人无法得到儿女足够的关照,容易因孤独而寻求其他情感依赖。“对于此类现象,不应仅停留于道德评价。年轻人要适应社会的复杂变化,不得不付出更多心力,导致对长辈的关心不足。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需要子女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减少老年人被骗,应该怎么做?62.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多与老人沟通,消除沟通障碍;59.5%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教会老人分辨谣言、骗局的方法;49.8%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多花时间陪伴老人;44.9%的受访者建议定期带老人体检,减轻老人对健康的焦虑;39.8%的受访者希望公安部门加大对各类诈骗团伙的打击力度;30.7%的受访者希望整个社会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27.6%的受访者建议加强网络谣言监管,及时辟谣;27.6%的受访者建议媒体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防骗宣传;22.1%的受访者建议帮老人找点事做,如参加社区活动、上老年大学等。

    朱红文认为,一方面,年轻人不仅要将新的技术变化、常见的骗局形式告知老人,也要尽可能地给老人更多心理上的慰藉;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社会组织也应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的知识指导和情感关怀,帮助老年人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此外,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多地面向老年群体提供技术支持,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调查中,50.7%的受访者和老人住在一起,49.3%的受访者没有。

实习生 崔艳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1日 07 版)

电商刷单是受访青年眼中最不靠谱兼职
63.4%受访者反映家中曾有老人被骗
88.9%受访者称自己“苦夏”
63.3%受访大学生认为支教至少要满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