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动起来
必须承认,在接到选题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个人群的规模如此大——根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的报告,中国脑中风患者数量超过1000万人。40岁以上的居民中,2%左右曾患脑中风。
智能发明如雨后春笋、懒人生活愈发便捷,这个群体的生活有得到改善吗?
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模仿人体骨骼”的外骨骼装置对骨关节损伤患者还能起到作用,对脑损伤的中风患者而言意义却不大。外骨骼就算模仿得再像,内里缺了钙质和骨胶原,依然很难支撑人的行动。
新闻背后是这样一幅图景:因为行走困难,大量中风患者不愿出门,他们的血管、肌肉慢慢“失灵”,衍生出更多的疾病,生活质量螺旋式下降。
近日出版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登了哈佛大学软体机器人科学家康纳·沃尔什和同事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种柔性超轻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帮助中风后遗症患者以“接近自然的方式重新行走”。
科学家用一条腰带、与腿套连接的腿带、光缆以及腰带上绑着的促动器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电池驱动促动器运行,光缆将电能传输到鞋垫的位置,中风患者能够在前后抬腿的运动中借力并保持平衡。
这个可穿戴柔性智能脚踝装置还能纠正足部下垂导致的脚趾和脚踝弯曲问题。更重要的是,整套装置重3.5千克,紧贴腰腹和腿部,可以“内穿”,既不笨重也不丑陋,处处都是科学家的柔情善意。
我看不到的人群和苦难太多太多。可我也总是能看到,很多地方都有来自科学的暖意,静静扩散。
油腻头发扔大海
那一头黏糊的油性头发简直是我青春时代的噩梦。除了赶紧洗掉,我想不到这厚厚的一头油还有啥别的用处。炒菜吗?也许理论可行,但操作起来,我的胃第一个不答应。
悉尼科技大学的科学家瑞贝卡·帕纽科突发奇想,决定把这些油乎乎的玩意儿扔进被原油污染的大海,一同扔下去的还有聚丙烯、其他塑料聚合物和海绵等处理原油污染的传统“良药”。
这些人类技术的产物在“原生态”头发面前,简直是小学生遇见博士后。聚丙烯和其他塑料聚合物产生了化学反应,新的化学物质成为海上的“塑料沙子”,带来二次污染。海绵吸附了原油,但回收处理太难,一旦燃烧,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的“氰化氢”气体。
只有头发静静地飘荡在海上,悄悄吸走了原油。帕纽科惊喜地在科技网站上宣称,头发是天然的生物吸附剂,能够吸附相当于它本身质量3倍到9倍的油。除了被做成假发的那一部分,大量来自理发厅的碎发都送进了垃圾场,暴殄天物啊!
这是个大市场!科学家简直像丈母娘看女婿一般,孜孜不倦地发掘着油腻头发的妙处。经过多次清洗之后,头发的吸油能力一点不会变差,节能省钱!
剪发的终极目标可以不是“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而是实践如此重大的使命。
眨动眼睛控器材
这条登上微博热门的新闻刚出现时,围观群众把它当成趣闻:中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可附在眼镜上探测眨眼动作,从而在“眨眼”之间开关家用电器。
既然人不能停止眨眼,“家里的灯不成了闪光灯?”“我一天能玩坏几个灯泡?”在一片愉快的氛围中,我点开这篇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论文,才知道这种新型传感器并不应该成为段子的来源,它是为了帮助因渐冻症疾病而失去活动能力的患者。
想象一下,孤身一人的患者连自己开关灯都是奢望,遑论操控更多的家电。
被安放在眼镜腿上的装置,近距离接触眼角附近的皮肤。当眼睛眨动准备合上,眼角周围的皮肤就会产生运动,会使两层薄膜接触。眨完眼后眼睛睁开,两层薄膜分离。
这样一开一关,就像遥控器的电源键,能让人随意操控。薄膜背后的导电层通过接触,就会产生与眨眼对应的脉冲电信号输出,从而把人的指令传达到电器。
不必担心随便一眨眼就让开关无序跳动。脉冲电信号的输出强弱与眨眼的力度和快慢有直接关系。与有意识眨眼相比,无意识眨眼脉冲信号强度小,并不会被识别。
装置的发明者、重庆大学教授胡陈果说,这款装置未来将成为这些患者的“第三只手”。
袁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