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无颠覆不科学

王嘉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2日   11 版)

    在各个学科中,编写生命科学教材可能是最让人心累的——今天还用得好好的课本,明天就不能用了,科学家的新发现不断推翻过去的认知。

    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尤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让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事实确实如此,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精确地编辑基因,也战胜了越来越多的疾病,甚至看到了攻克艾滋病和癌症的曙光。

    发表在科学期刊、杂志上的论文影响因子更直观地显示着它的进展。在生命科学顶尖杂志《科学》《细胞》上,高达20的影响因子只能算是勉强及格的成绩,而在纯数学的领域,影响因子能达到3就已经相当困难。

    物理学也曾经历多次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但它们都不影响经典力学在低速、宏观、弱引力的层面成立。一代代学生都是在牛顿力学的熏陶下进入物理学的大门,然后逐渐摸清更极端条件或更本质状态下的物理规律。近年来粒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天使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也不过是填充了科学家早已搭建好的空白框架。

    我们探索着宇宙的起源、空间的疆界,却对自身知之甚少。没有人知道大脑是如何学习和记忆,过去也没有人见过DNA是如何复制的。研究者只能尽己所能接近真理,提出种种猜想填补理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空隙。

    我清晰地记得高中生物课本里有关遗传物质复制的章节,那是老师口中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我至今都能画出细胞有丝分裂的5个阶段图,并把课本上对这5个阶段的描述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没想到的是,最近发表在《细胞》《科学》上的两篇论文可能要改写DNA复制的理论。

    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自己双手磨制的镜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微观世界的模样。后来,那两只叠放在一起的粗糙的镜片,发展成了更精细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所能观察的领域也不仅限于细胞、微生物,连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原子和分子都一览无余。

    科学家看到的世界更广阔了,新的“眼见为实”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在精巧设计的染色和成像技术下,人类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质的排布和组装方式和过去建立的模型不一样。后者早已成为教科书中的标准模型,影响了好几代学习生命科学的学生。不久前的另一项研究也刷新了人们的认知,DNA复制过程中,后链竟然时快时慢、毫无规律地行进着。

    研究成果刚发表,一众科技媒体好像天塌了一样,惊呼“颠覆教科书!”“教科书又错了!”但对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样的发现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还有什么比接近真理、看到过去不曾见到过的世界更让人兴奋呢?

    在科学的王国里,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科学家的日常,就是尽可能大胆地去猜想,然后努力证实。即使最后推翻了猜想也是进步,至少为后来者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他们只关心所得的结果是不是真理,有没有可能为人类谋得福祉。对人类细胞有丝分裂的最新认识让研究者兴奋,因为他们终于见到了更精细的细胞结构,更有可能借此预防、诊断和治疗癌症等疾病。

    在人类文明的时间尺度上,我们都显得太过渺小。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牛顿、惠更斯、菲涅尔等诸多物理学大家都曾参与其中。最终,这场跨世纪的辩论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画上句号。

    爱因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保守的组委会在有了实验观测结果的情况下,都没有为他在相对论上的贡献授奖。但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裁决,我们今天铭记爱因斯坦,更多是因为他针对相对论的工作。有人评论,爱因斯坦的得奖是诺贝尔奖的荣耀,而没有给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颁奖则是它颁奖史上最大的遗憾。

    刚进入大学时,我修了一门生物学课程。绪论课上,老师感慨这门课让他离开了科研一线但仍然走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每学期他都要重新编写课件,因为生命科学发展太快,有太多需要更新的概念和案例。

    我想这才是科学精神,这是过去应试教育从未教给我的东西。

王嘉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2日 11 版)

三支吗啡构筑的医患迷局
穿越寂寞,干掉乳腺癌
无颠覆不科学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