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毕业时代不要逃
转眼到了8月,又一拨儿应届“小鲜肉”滚进了职场这口大锅。初来乍到,油烹水煮又火烧,想必其中滋味如这三伏天般,煎熬得很。
都说职场如战场,有人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有人小心翼翼生怕错走一步,多说一句;当然也有人在职场种种或明或暗的规则间一头雾水心慌气短,一个不小心,便丢盔卸甲灰头土脸了。
是啊,大概每届毕业生都要经历这么个难熬的夏天,或会遇到背后捅刀的同事,或会摊上难伺候的boss(上司),再或有加不完的班和那似乎永不会停歇的焦虑、不安,等到响亮的蝉鸣换了树根下的唧唧秋虫声,不知有谁败下阵来落荒而逃,逃到另一个战场重头再来,或者躲进自我的小世界,任它红尘滚滚,假装云淡风轻。
但其实,谁又逃得掉?
毕业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任你如何惦念校园时光,迈过去便不易回头。我记得,两年前毕业离校那天,一位好友临别赠言,“人生有些路,一定是要你自己走”。乍听很是俗气,但那时那景,眼泪倏地掉了下来。后来也正是这句话在我最初平淡甚至有些黯淡的“后毕业时代”,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鼓舞。
工作不仅是个养活自己的饭碗,更是种成长——从学生到真正的成年人,从象牙塔到社会,从被宠溺被保护到独当一面,为所在乎的人撑起一片可遮风避雨的天地,无人可替代,亦不可避免。
有时想,长大的确很残忍,不管你愿不愿意,是否准备好,生活滚滚向前,甚至来不及让你伤怀感伤,便把你扔上角力场,所以与其一颗“玻璃心”吐槽逃避抱怨,不如横刀立马,大干一场。
某年某天回过头来看,或许输赢已不重要,至少勇敢过,努力过,也就够了。
月薪3万元撑不起一个暑假?
近日,一篇名为《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吐槽文章刷屏朋友圈,引发热议。但暑假必须得用钱来填吗?这种“烧钱式”的教育真有必要吗?
文章写道,一位身为企业高管的妈妈月薪3万元+,近来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因为她给五年级的女儿细算了一笔暑期花销的账——美国游学10天需要2万元,请阿姨在家照顾孩子需5000元,为期一个月的钢琴课需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培训班6000元,各项花费加起来需3.5万元。
提到钱,这戳中了不少家长的痛处,有网友感慨“养的不是孩子,是碎钞机”。但笔者却不由得为文中提到的女儿心疼了3秒——一学期紧张的课程结束,暑假原本是孩子放松、调整的好时光,然而却被各种补习班填满。为什么学生“减负”的口号喊得山响,落实却难上加难?
究其原因,还是某个阶层的家长焦虑这些年愈演愈烈。在社会底层,那些沉默的穷家长多半是不焦虑这些的。他们可能还在为孩子的住宿费、伙食费、大学学费忙得昏天黑地,但也不排除为跻身上一阶层而努力追赶,偶尔上一个两个价格便宜的培训班。真正焦虑的是所谓“工薪阶层”的家长,收入可观,不愁温饱,一方面担心孩子未来的社会阶层下跌,同时又要尽力维持孩子与同阶层的孩子的“平等”,生怕孩子被落下;另一方面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优质资源稀缺,人人都要奋力一搏。
千万人中,总有些孩子数学拔尖、艺术超常、心灵手巧、博古通今。也只是一方面的顶尖。遗憾的是,焦虑父母获知后,想的都是全方位推进。好像不这样,就会被甩出了精英圈子一样——不补习就是坑孩子,不上兴趣班就是不尽责任。所以有人登高一呼,立刻一群家长拿出老本热烈响应。培训机构的价位顺势水涨船高。
所以就出现了家长一边没有节制地掏钱、攒课,一边声嘶力竭地抱怨声讨。每个家庭都被补课的洪流裹挟冲击,却不敢上岸。
中国的家长从十年前跟风学钢琴学英语,到现在精打细算有培养计划地学奥数学击剑学西班牙语。那些神奇妈妈,对于各个补习班、各种专业训练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精明地安排着孩子密不容针的生活。
可请你们想想,3岁到14岁的孩子很童真也很懵懂,给他们没有空隙四处奔波上课的日子,没有玩伴没有心灵对话的日子,真的好吗?你们不心疼吗?看看那些早早厌学的孩子,那么容易“王者农药”上瘾的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请问家长,这样逼下去,不是更大的盲目吗?
设计这种高频度的教育,家长费钱费力,难道不也反映了他们操纵孩子人生选择的自私?恐怕是,月薪再高,也撑不起家长无法被安抚的欲望与不安吧?所以与其一边烧钱一边吐槽,不如少一些焦虑多陪陪孩子。这难道不是孩子最需要的?
孙庆玲